區塊鏈小百科
第1集:從物物交換到比特幣
貨幣一開始是實物貨幣,貝殼、金銀等,因為他們具有稀缺性,用於充當一般等價物。後來我們開始用紙幣進行支付。紙幣的製作成本可能只有幾厘錢,卻能夠換取價值100元的物品,這是因為有國家的信用背書,讓人們相信這一文不值的紙幣能夠換100元的商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從紙幣過度到記賬貨幣,比如發工資只是在銀行卡賬戶上做數字的加法,買衣服只是做減法。整個過程中都是銀行在記賬,且只有銀行有記賬權。
在2008全球經濟危機中,美國政府因為有記賬權所以可以無限增發貨幣。中本聰覺得這樣很不靠譜,於是他想創建一種新型支付體系:大家都有權來記賬,貨幣不能超發,整個賬本完全公開透明,十分公平。這就是比特幣產生的原因和動機。
第2集:什麼是比特幣?
比特幣(Bitcoin,簡寫BTC)概念由中本聰提出,是一種點對點、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
2009年,中本聰打包了第一個區塊,並獲得50枚比特幣的挖礦獎勵,挖礦獎勵每4年減半一次,按此計算,比特幣預計2140年發行完畢,總量為2100萬枚。
隨著比特幣的發展,比特幣逐漸受到認可:德國為全球首個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國家;微軟、戴爾等知名企業也紛紛接受比特幣支付。舉個栗子,你能直接用比特幣買到美國本土生產的外星人電腦。不僅如此,投資者們還可以在交易平台投資比特幣,交易獲利。
第3集:比特幣白皮書的誕生
2008年的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一位自稱中本聰的人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文中描述了一個全新的數字貨幣系統:比特幣。
比特幣系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系統,它解決了在沒有中心機構的情況下,總量恆定的貨幣的發行和流通問題。通過比特幣系統轉賬,信息公開透明,可以放心地將比特幣轉給地球另一端的人,每一筆轉賬信息都會被全網記錄。白皮書的問世,也標誌著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的誕生。
第4集:第一個比特幣誕生啦!
北京時間2009年1月4日,距離比特幣白皮書的發布已經過去3個月了。
終於,在這個偉大的日子裡,白皮書的作者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親手創建了第一個區塊——即比特幣的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並獲得了第一筆50枚比特幣的獎勵,第一個比特幣就此問世。
當時正處於08年金融危機,為了紀念比特幣的誕生,中本聰將當天的《泰晤士報》頭版標題——“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刻在了第一個區塊上。
中本聰這一舉動,清晰地展示著比特幣的誕生時間,厲害了我的中本聰!
第5集:誰是中本聰?
中本聰是比特幣的開發者兼創始者。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聰發表了比特幣白皮書,並於2009年1月3日首次挖出比特幣,誰能動用創世區塊裡的比特幣誰便是中本聰本人,所以誰是中本聰呢?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個“中本聰”:
2013年,有人爆料在數學領域有過卓越貢獻的望月新一就是中本聰,但是並沒有提出直接證據。
2014年,黑客黑進了中本聰用過的郵箱,並找到了郵件的主人多利安•中本(Dorian Nakamoto),隨後多利安表示自己只是偶然獲取了郵箱的地址和密碼,並不是中本聰。 2016年,克雷格•賴特(CraigWright)表示他是中本聰,且能提供中本聰的私鑰。但隨後,賴特因為無法面對大家的質疑而撤回自己的聲明。
第6集:密碼朋克是什麼?
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最早發佈於“密碼朋克”。狹義地說,“密碼朋克”是一套加密的電子郵件系統。
1992年,英特爾的高級科學家Tim May發起了密碼朋克郵件列表組織。 1993年,埃里克•休斯寫了一本書,叫《密碼朋克宣言》。這也是“密碼朋克”(cypherpunk)一詞首次出現。
“密碼朋克”用戶約1400人,討論的話題包括數學、加密技術、計算機技術、政治和哲學,也包括私人問題。早期的成員有非常多IT精英,比如“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BT下載的作者布拉姆•科恩、萬維網發明者Tim-Berners Lee爵士、提出了智能合約概念的尼克薩博、Facebook的創始人之一肖恩•帕克。當然,還包括比特幣的發明人中本聰。
據統計,比特幣誕生之前,密碼朋克的成員討論、發明過失敗的數字貨幣和支付系統多達數10個。
第7集:比特幣是怎麼發行的?
比特幣沒有特定的發行機構,而是依靠一套去中心化的發行機制,逐步將比特幣發行出去。比特幣系統相當於一個去中心化大賬本,每個區塊就是這個賬本中的一頁,系統自動生成比特幣作為獎勵激勵礦工參與記賬。
每10分鐘,全體礦工一起計算一道問題,最先算出答案的礦工獲得記一頁賬的權利,記賬完成後,他將自動獲得一定量的比特幣,這就是新增比特幣的發行過程。
根據中本聰的設計,最開始每記一次賬獎勵50個比特幣,每記21萬頁賬(注:也就是21萬個區塊,大約需要4年),記賬的獎勵就會減少一半,直到大約2140年,比特幣將無法繼續細分,至此,比特幣發行完畢,總量2100萬。所以,挖礦要趁早噢~
第8集:披薩居然賣到3億元?
2010年5月22日,早期比特幣愛好者——美國程序員拉茲洛(LaszloHanyecz)希望能用比特幣交換實物商品,他在一個比特幣論壇發帖說:希望用10000個比特幣交換2個價值25美元的披薩。
一位英國志願者與拉茲洛達成交易,獲得了10000個比特幣的報酬。這是比特幣第一次有了價格,在整個加密社區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人們為了紀念這次交易,把每年的5月22日稱為“比特幣披薩日”,比特幣愛好者們聚在一起吃披薩慶祝。
以現在比特幣的比特幣價格計算,當時的2塊披薩價值約3億人民幣,買披薩的拉茲洛哥哥哭暈在廁所。
第9集:中本聰的繼任者是誰?
加文•安德烈森是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的成員之一,中本聰從互聯網上銷聲匿蹟之前用郵件保持聯繫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2010年,加文開始接觸比特幣,並開始向中本聰提交代碼,以優化比特幣的核心系統,中本聰逐漸對加文的代碼有了信賴。最終有一天,中本聰問加文是否可以把他的郵箱放在比特幣的主頁上,加文同意了。從此,中本聰退到了幕後,加文變成了比特幣的領導者。
加文組建了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致力於修復比特幣代碼的安全漏洞,提升比特幣軟件的穩定性使其更易用。 2012年,加文創建了非盈利性的比特幣基金會。比特幣的發展壯大,加文及其組建的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功不可沒。
第10集:比特幣水龍頭
在剛誕生那幾年,比特幣很便宜,並且非常容易獲得。
2010年年底,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並嘗試使用比特幣,程序員加文·安德烈森花50美元買入10,000個比特幣,並創建了名為“比特幣水龍頭”的網站,向所有訪問網站的人無償贈送5個比特幣,當時大約價值5美分,此舉對人們接受比特幣有顯著的效果。
後來,有人模仿加文,建立類似比特幣水龍頭的網站,一方面給訪問網站的用戶派送小額比特幣,另一方面,由於這些網站往往可以獲得了大量的瀏覽量,因此比特幣水龍頭網站可以通過給主要比特幣網站導流賺取廣告費。
比特幣水龍頭網站甚至形成一種新型商業模式,早期有約50%的比特幣網站靠其導流。
第11集:比特幣為啥還沒挖完?
比特幣系統靠調節難度係數保證比特幣不被太快挖完。每10分鐘,全網礦工共同計算一道難題,競爭記賬權及比特幣獎勵。如果全網算力不斷增長,比特幣將很快被挖完。
為了保證比特幣穩定在約10分鐘挖出一個區塊,中本聰設計礦工挖礦獲得比特幣的難度每過2016個區塊(約2週時間)動態調整一次,令調整後的難度使得每生成一個區塊的預期時間為10分鐘。
現在的難度係數約為480PH/s,大約是創世區塊的680億倍,也就是說,以現在的算力,全網礦工需要經過約3000萬億億次哈希運算才能找到一個符合條件的答案,生成新的區塊。
第12集:比特幣如何總量恆定?
比特幣是一種通縮型虛擬貨幣,總量是2100萬個,你知道怎麼來的嗎?
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的時候,規定每個比特幣可以細分到小數點後8位,每個區塊發行 50個比特幣,每21萬個區塊後,每個區塊的比特幣產量減半。
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21萬個區塊大約是四年的時間,從2009年至今,比特幣產量已經減半2次,當前每個區塊發行12.5個比特幣。
大約在2045年,99.95%的比特幣將會發行完畢,2140年,比特幣無法繼續細分,至此比特幣完全發行完畢,發行總量約為2100萬枚比特幣(注:實際是20999999.97690000個)。
儘管比特幣通縮的貨幣政策是否合理在貨幣學上的爭議很大,但這一發行機制激烈著礦工儘早投入到比特幣挖礦中,使得比特幣系統獲得了大量算力和安全性。
第13集:比特幣和Q幣不一樣
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沒有發行主體。
Q幣是由騰訊公司發行的電子貨幣,類似於電子積分,其實不是貨幣。 Q幣需要有中心化的發行機構,Q幣因為騰訊公司的信用背書,才能被認可和使用。使用範圍也局限在騰訊的遊戲和服務中,Q幣的價值完全基於人們對騰訊公司的信任。
比特幣不通過中心化機構發行,但卻能夠得到全球的廣泛認可,是因為比特幣可以自證其信,比特幣的發行和流通由全網礦工共同記賬,不需要中心機構也能確保任何人都無法竄改賬本。
第14集:各國和區塊鏈資產
從全球範圍來看,各國政府對於區塊鏈、區塊鏈資產的態度不一,但整體來說都還處於探索期。歐美國家積極監管。
德國是最早將比特幣等數字資產認定為私有財產的國家。美國CFTC(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將比特幣定性為大宗商品。紐約州目前頒發了3張BitLicense。
亞洲的情況不一樣。日本積極支持。 2017年4月,日本實施了《支付服務法案》,正式承認比特幣是一種合法的支付方式。韓國積極監管。 同年7月,韓國《比特幣監管法案》面世,設置了5億韓元的投資者准入門檻。
中國嚴格監管。同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規定在中國,交易平台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 “虛擬貨幣”之間的兌換業務。
第15集:比特幣怎麼轉賬?
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的銀行賬戶,轉賬是在銀行賬戶之間進行的。
同樣,比特幣轉賬就是把比特幣從一個比特幣地址轉移到另一個比特幣地址上的過程。
如果你想要轉賬比特幣給別人,你需要在比特幣交易平台、比特幣錢包或者比特幣客戶端中,輸入你的比特幣地址、接收方地址、轉賬金額和手續費金額。
確定支付後交易信息會在比特幣網絡進行全網廣播。礦工每隔10分鐘會將比特幣網絡中未被記賬的交易打包進一個區塊,這就完成了一次確認,此時比特幣已轉到對方賬戶。通常需要經過6次確認,確保交易記錄不能被任何人竄改,轉賬才算真正完成。
第16集:比特幣轉賬要手續費
比特幣轉賬手續費是交易者付給礦工的一筆費用,用於激勵礦工競爭記賬為比特幣提供足夠的算力從而確保比特幣網絡的安全,有的地方也叫做礦工費。
用戶在比特幣網絡發起一筆轉賬時,一般需要支付給記賬礦工一定的轉賬手續費。轉賬手續費一般為0.0001-0.0015個比特幣,由於區塊能容納交易記錄的容量有限,礦工會優先打包手續費高的交易,所以多付手續費可以更快被記賬。
比特幣交易手續費的存在能提高轉賬門檻,有效防止區塊鏈中充斥垃圾信息,並且能夠保證在比特幣被挖完之後礦工仍有動力維護比特幣網絡。
第17集:區塊鏈轉賬按字節收費
我們經常在銀行間進行轉賬,銀行間轉賬手續費一般是按照轉賬金額的一定比例收取。
比如跨行轉賬手續費約為5‰,異地轉賬的手續費為1‰-1%不等,而跨國轉賬除了支付以上手續費以外,還需支付50-200元每筆的電報費。
而區塊鏈資產之間的轉賬手續費與轉賬的金額大小無關,按字節收費。
以比特幣轉賬為例,一筆普通交易約佔250字節,手續費約為0.001-0.0015個比特幣(約20-30元)。
如果你需要在一筆交易中同時轉賬給多個比特幣地址,那麼這筆交易所佔字節數會更大,所以你需要多付一些手續費,才會有礦工及時打包你的交易。
即便如此,從轉賬成本來看,用區塊鏈進行跨國轉賬還是有很大的優勢。
第18集:比特幣地址是什麼?
比特幣地址是一串由字母和數字組成的26位到34位字符串,看起來有些像亂碼,比如我的比特幣地址長這樣。 1CzNYqfVaYiQxW5km5isNM6cXgE6tLWMVk
通過區塊鏈可以查到每個比特幣地址的所有轉賬記錄。
比特幣地址就是個人的比特幣賬戶,相當於你的銀行卡卡號,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你的比特幣地址給你轉賬比特幣。
如何獲取自己專屬的比特幣地址呢?你可以下載一個比特幣錢包,或者在交易平台上註冊。每個人的比特幣地址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地址就可以進行比特幣轉賬啦。
下載比特幣客戶端或者比特幣錢包,也能註冊自己的比特幣地址。快去創建你的專屬比特幣地址吧~
第19集:比特幣節點是什麼?
比特幣是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更直接地說,是節點對節點。每筆交易由發起方向周圍的節點進行廣播,節點收到之後再廣播給自己周圍的節點,最終擴散至全網。
每一個比特幣錢包都是一個節點,其中擁有完整區塊鏈賬本的節點叫做全節點。
2017年10月,比特幣全網約有9300個全節點,負責比特幣轉賬交易的廣播和驗證。
轉賬交易發生後,由所有節點共同廣播至全網,挖礦的節點驗證該交易正確後會記錄至區塊鏈賬本。
由於運行比特幣節點不提供任何獎勵,且不需要全節點也可以進行比特幣轉賬,所以比特幣的全節點數只佔節點數的一小部分。
第20集:從發出交易到礦工打包
當你發起一筆比特幣轉賬後,你需要將交易廣播至全網,挖礦節點接到這筆交易後,先將其放入本地內存池進行一些基本驗證,比如該筆交易花費的比特幣是否是未被花費的交易。
如果驗證成功,則將其放入“未確認交易池”(Unconfirm Transaction),等待被打包;如果驗證失敗,則該交易會被標記為“無效交易”(InvalidTransaction),不會被打包。
也就是說,挖礦節點在比拼算力的同時還需要及時驗證每筆交易,更新自己的“未確認交易池”。
節點搶到記賬權後,將從“未確認交易池”中抽取約近千筆“未確認交易”進行打包。
有時候我們的交易不能被及時打包,是因為“未確認交易池”中的交易筆數太多,而每個區塊能記錄的交易筆數有限。
第21集:比特幣的數字簽名
比特幣的數字簽名,就是只有比特幣轉賬中轉出的人才能生成的,一段防偽造的字符串。
通過驗證該數字串,一方面證明該交易是轉出方本人發起的,另一方面證明交易信息在傳輸中沒有被更改。
數字簽名由數字摘要和非對稱加密技術組成。首先通過數字摘要技術把交易信息縮短成固定長度的字符串,然後用自己的私鑰對摘要進行加密,形成數字簽名。
完成後,需要將完整交易信息和數字簽名一起廣播給礦工,礦工用牛牛的公鑰進行驗證,如果驗證成功,說明該筆交易確實是牛牛發出的,且信息未被更改。
非對稱加密技術是指數字簽名加密的私鑰和解密的公鑰不一致。看起來好複雜,其實真實轉賬過程只需要你輸入私鑰就瞬間完成啦!
第22集:比特幣交易和找零機制
比特幣轉賬可以一次把多個地址的餘額轉出,也可以一次轉入多個地址。
舉個栗子,你需要支付給牛牛5個比特幣,但是你的A/B/C 3個地址裡各有1/2/2個比特幣,每個地址的餘額都不足以支付5個比特幣。這時候,你可以發起一筆轉賬,同時把A/B/C三個地址共5個比特幣轉賬給牛牛。
再舉個栗子,如果你的比特幣地址有5個比特幣,但是你只需要轉1個給牛牛。你需要在轉賬的時候告訴礦工:我有5個比特幣,其中1個轉給牛牛,另外4個轉回給我自己(可以是原地址或創建新的地址)。千萬別忘了說哦,不然剩餘的4個比特幣就全給礦工當手續費了。
這就是比特幣的找零機制。
第23集:挖礦是什麼?
挖礦是將一段時間內比特幣系統中發生的交易進行確認,並記錄在區塊鏈上形成新區塊的過程,挖礦的人叫做礦工。
簡單說來,挖礦就是記賬的過程,礦工是記賬員,區塊鏈就是賬本。
怎樣激勵礦工來挖礦呢?比特幣系統的記賬權力是去中心化的,即每個礦工都有記賬的權利。成功搶到記賬權的礦工,會獲得系統新生的比特幣獎勵。因此,挖礦就是生產比特幣的過程。
中本聰最初設計比特幣時規定每產生210000個區塊,比特幣獎勵減半一次,直至比特幣不能再被細分。因為比特幣和黃金一樣總量有限。所以比特幣被稱為數字黃金,比特幣生產也俗稱挖礦。
第24集:比特幣怎麼挖礦?
比特幣通過挖礦產生。
每10分鐘,全網礦工一起計算一道算術題,誰先算出答案,就相當於挖到了這個區塊,該礦工便能獲得系統新生的比特幣獎勵。
在比特幣剛誕生的時候,通過計算機的CPU便可以挖礦。
隨著挖礦的礦工越來越多,目前用CPU已經不能挖出比特幣了,大家開始用礦機挖礦。
如果你想挖礦,首先需要準備好礦機、比特幣地址、挖礦軟件等。
但是目前比特幣網絡算力太大,個人購置少量礦機也很難挖出區塊。
很多礦工加入礦池一起挖礦,礦場只負責計算,礦池負責信息打包。
礦池挖到比特幣之後根據礦場的算力佔比分配收益,以此保證更加穩定的投入產出。
第25集:礦工怎麼挖礦?
在區塊鏈興起之前,礦工專指挖煤礦的工人,群體印像是渾身沾滿了煤屑,衣服以外都是黝黑皮膚的男人。
區塊鏈誕生之後,礦工不再只是煤礦工人的簡稱,有了一種全新的含義:從事虛擬貨幣挖礦的人。和傳統的“礦工”不同,區塊鏈產業區塊鏈領域的礦工具有更多的科技色彩。
礦工的主要工作是交易確認和數據打包,如果你想成為一名礦工,其實也比較簡單,購買一台專用的計算設備,下載挖礦軟件,就可以開始挖礦了。
挖礦不需要礦工親自動手,實際是由電腦在執行特定的運算,對於礦工來說只要保證礦機電力供應和網絡連接就可以了。
第26集:礦機是什麼?
以比特幣為例,比特幣礦機就是通過運行大量計算爭奪記賬權從而獲得新生比特幣獎勵的專業設備,一般由挖礦芯片、散熱片和風扇組成,只執行單一的計算程序,耗電量較大。
挖礦實際是礦工之間比拼算力,擁有較多算力的礦工挖到比特幣的概率更大。
隨著全網算力上漲,用傳統的設備(CPU、GPU)挖到比特的難度越來越大,人們開發出專門用來挖礦的芯片。
芯片是礦機最核心的零件。芯片運轉的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熱,為了散熱降溫,比特幣礦機一般配有散熱片和風扇。
用戶在電腦上下載比特幣挖礦軟件,用該軟件分配好每台礦機的任務,就可以開始挖礦了。每種幣的算法不同,所需要的礦機也各不相同。
第27集:比特幣挖礦機進化史
自從比特幣誕生以來,比特幣挖礦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CPU挖礦→GPU挖礦→專業礦機挖礦→礦池挖礦。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用電腦CPU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隨著大家對比特幣的認可,挖礦的人越來越多,全網算力不斷上升,挖礦難度逐漸上漲。
2010年9月18日第一個顯卡挖礦軟件發布。一張顯卡相當於幾十個CPU,挖礦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之後又有人發明了基於挖礦芯片的專業挖礦設備,即礦機。目前行業領先的螞蟻礦機裝有將近200張BM1387芯片,相當於3萬多張GPU的算力。
隨著更多礦機加入挖礦,單獨的礦機也很難挖到比特幣了。於是,礦工將自己的礦機集中起來,形成了礦場和礦池。
第28集:礦場長什麼樣
礦場是集中管理礦機的場所,一般選址在電費相對比較便宜並且比較穩定的地方。
早期的礦場運營比較粗放,就是搭一個架子,然後把礦機放上去,就可以開始運營了。
後來發現這種運行方式下,礦機損壞率高,維修成本太高了。後來開始有了通風、還有隔塵等方案,再往後發展,就有了有室內溫度和濕度的嚴格控制。
現在整個礦場的運營方案還在不斷升級和進化。因為礦機運行起來噪音比較大,一台礦機運轉時,在一米處測試噪音達73dB(a)左右,幾千台礦機運轉起來的時候對周圍的影響可想而知,所以有些地方經過設計和裝修改造,出現了靜音礦場。
第29集:礦池怎麼挖礦?
隨著參與挖礦的人數越來越多,比特幣全網的算力不斷上漲,單個設備或少量的算力都很難再挖到比特幣。
這時候,礦池誕生了。礦池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將分散在全球的礦工及礦場的算力進行聯結,一起挖礦。
礦池負責信息打包,接入進來的礦場算力負責競爭記賬權。由於集合了很多礦工的算力,所以礦池的算力佔比大,挖到比特幣的概率更高。
礦池挖礦所產生的比特幣獎勵會按照每個礦工貢獻算力的佔比進行分配。相較單獨挖礦,加入礦池可以獲得更加穩定的收益。
目前全球算力較大的礦池有魚池、蟻池、幣網、國池、BitFury。除了BitFury,其餘都來自中國。
第30集:算力是什麼?
在通過“挖礦”得到比特幣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到其相應的解,而要找到其解,並沒有固定算法,只能靠計算機隨機的哈希碰撞。
一台礦機每秒鐘能做多少次哈希碰撞,就是其“算力”的代表,單位寫成hash/s。
算力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計算能力。目前主流的礦機為14T左右的計算量級,即一台礦機就能每秒做至少1.4*10的13次方次哈希碰撞,我們可以說,這一台14T規格的礦機就有14T的算力。
礦工所掌握的所有礦機佔比特幣全網總算力的百分比是多少,就代表TA在這10分鐘競爭中能夠獲勝的概率就是多少。
舉個例子,如果比特幣現在全網的算力是100,而某個礦工擁有10的算力,那麼TA每次競爭記賬成功的概率就是1/10。
第31集:競爭記賬是什麼?
競爭記賬是比特幣系統的記賬方式,它解決瞭如何在去中心化的記賬系統中,保證比特幣賬本一致性的問題。比特幣系統中沒有中心化的記賬機構,每一個節點都有記賬權,如何保證賬本一致性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在比特幣網絡中,全網礦工共同參與算力競爭,算力高的礦工計算能力更強,更容易獲得記賬權。成功搶到記賬權的礦工負責記賬,並將賬本信息同步給整個網絡。作為回報,礦工將獲得系統新生成的比特幣獎勵。隨著比特幣價格上漲,為了獲得比特幣,越來越多人參與競爭比特幣記賬權,全網算力難度呈指數級上升。
第32集:如何投資區塊鏈資產?
從2008年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至今,區塊鏈資產的種類日益增加,投資方式也更加豐富。
2009年比特幣剛誕生那會兒,投資者以極客為主,但是隨著更多專業投資者的加入,區塊鏈資產的投資方式更加豐富。
目前,投資者參與區塊鏈資產投資的渠道很多,場內交易、場外交易、中心化交易平台、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都可以進行投資。不僅投資渠道變多了,投資方式也更豐富了,投資者可以通過趨勢交易、對沖、跨平台搬磚等交易方式投資獲利。
第33集:交易平台投資區塊鏈
相較於點對點交易、挖礦等,在交易平台購買是目前獲得區塊鏈資產最主流的方式,即場內交易。
區塊鏈資產的場內交易和股票類似,由平台幫你撮合,你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跟你成交的對手是誰,你的成交對手有可能是一個人,也有可能是很多人。無論是買入還是賣出,交易平台會記錄所有人的掛單價格,買賣雙方通過實時買賣盤可以獲取最新成交價格。
同時,交易平台會將歷史成交價格及成交量匯總成K線圖,方便投資者用於分析行情走勢。比如huobi.pro就是全球比較主流的交易平台。
第34集:量化交易是什麼?
量化交易,有時候也稱自動化交易,是指以先進的數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極大地減少了投資者情緒波動的影響,避免在市場極度狂熱或悲觀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
量化交易有很多種,包括跨平台搬磚、趨勢交易、對沖等。跨平台搬磚是指,當不同目標平台價差達到一定金額,在價高的平台賣出,在價低的平台買入。
趨勢交易會更加複雜一些,它根據趨勢的指標來發出賣出和買入的信號。對沖是指同時進行兩筆與行情相關、買賣方向相反、數量相當、盈虧相抵的交易,以達到對沖風險的效果。
量化交易是成熟交易市場的標誌。
第35集:區塊鏈資產場外交易
場外交易也叫OTC交易。用戶需要自己尋找交易對手,不通過撮合成交,成交價格由交易雙方協商確定,交易雙方可以藉助當面協商或者電話通訊等方式充分溝通。
場外交易是最原始的交易方式。比特幣剛誕生的時候,並沒有交易平台,投資者只能通過場外交易交易比特幣,且大多采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方式。現在,已經有很多規範化的場外交易平台,投資者可以直接在交易平台上選擇交易對手方,和場內交易一樣便捷。
通過交易平台,可以有效避免在場外交易中因信息不對稱導致人貨兩空的情況。目前比較主流的場外交易平台有Localbitcoins和huobi.pro等。
第36集: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2013年至今,誕生了很多去中心化交易平台。與中心化交易平台不同,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不需要註冊賬戶,使用個人數字資產賬戶即可參與交易。
其次,去中心化交易平台每筆交易都通過區塊鏈進行,需要等待區塊鏈的確認才算交易成功。同時,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不負責保管用戶的資產和私鑰等信息,一方面避免了交易平台的道德風險,另一方面要求你千萬保管好自己的私鑰。
由於去中心化交易平台普遍存在流動性低、交易處理速度慢等特點,目前交易總量僅佔全球數字資產交易總量的0.03%。目前,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項目Airswap、Kyber、0x、OmiseGo的代幣都可以在huobi.pro上進行交易。
第37集:幣幣交易是什麼?
隨著區塊鏈資產種類的增加,傳統的法定貨幣對區塊鏈資產的交易已經不能滿足全球投資者的投資需求,更多專業投資者開始嘗試幣幣交易。
幣幣交易是指用一種區塊鏈資產定價另一種區塊鏈資產,比如說用比特幣定價以太坊會產生ETH/BTC交易對。該交易對的價格表示你需要用多少比特幣可以買到一個以太坊。通過幣幣交易,你可以直接用一種區塊鏈資產換取另一種區塊鏈資產,中間不涉及法定貨幣的中轉或者結算。現在全球比特幣的交易量,將近一半來自幣幣交易,法定貨幣與比特幣交易的比例逐漸縮小。目前比較知名的幣幣交易交易平台有huobi.pro等。
第38集:比特幣錢包是乾嘛的?
比特幣是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沒有實物形態,可以存儲在比特幣錢包裡。
比特幣錢包裡存儲著你的比特幣信息,包括比特幣地址(類似於你的銀行卡賬號)、私鑰(類似於你銀行卡的密碼)。就像實物錢包裡可以存放多張銀行卡,比特幣錢包裡也可以存儲多個比特幣地址,以及每個比特幣地址所對應的獨立的私鑰。比特幣錢包的核心功能就是保護你的私鑰,如果錢包丟失,你將永遠失去這筆比特幣。比特幣錢包有很多種形態,如PC或手機錢包客戶端、在線網頁錢包、甚至是記錄了比特幣私鑰的小本本(紙錢包)或者大腦(腦錢包)。
你可以根據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錢包。俗話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採用多種方式分散存儲也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方式
第39集:冷錢包熱錢包
比特幣錢包按照私鑰的存儲方式,可以分為冷錢包、熱錢包兩種。
冷錢包是指網絡不能訪問到你私鑰的錢包。冷錢包往往依靠“冷”設備確保比特幣私鑰的安全,比如不聯網的電腦、手機、寫著私鑰地址的小本本等。冷錢包避免了被黑客盜取私鑰的風險,但是可能面臨物理安全風險,比如電腦丟失損壞等。
熱錢包是指互聯網能購訪問你私鑰的錢包。熱錢包往往是在線錢包的形式。使用熱錢包時,最好在不同平台設置不同密碼,且開啟二次認證,以確保自己的資產安全。
無論是使用冷錢包還是熱錢包,只要其他人知道了你的比特幣私鑰,就能轉走你的比特幣。記住,誰手握私鑰,誰才是比特幣真正的主人。
第40集:全節點錢包和輕錢包
前面我們知道了錢包的多種形態,也知道了錢包其實就是“私鑰、地址和區塊鏈數據的管理工具”。
根據區塊鏈數據的維護方式和錢包的去中心化程度,我們可以把錢包分為:全節點錢包、輕錢包、中心化錢包。
全節點的代表是bitcoin-core 核心錢包,需要同步所有區塊鏈數據,佔用很大的內存,但是可以完全實現去中心化。輕錢包依賴比特幣網絡上其他全節點,僅同步與自己相關的數據,基本可以實現去中心化。中心化錢包不依賴比特幣網絡,所有的數據均從自己的中心化服務器中獲得,但是交易效率很高,可以實時到賬,你在交易平台註冊的賬號就是中心化錢包。
第41集:比特幣可用於支付嗎?
比特幣作為一種數字資產,目前在部分國家可以用於支付,比如日本和德國。
大部分商家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間接接受比特幣,即買方購物支付比特幣,第三方機構收到比特幣後立即兌換成法幣,商家收到的是法幣而不是比特幣。商家這種把交易限定在第三方平台內的做法,使得交易時不用真的轉賬比特幣,只是雙方資產數字的變化,讓比特幣“秒到賬”成為了現實。
用比特幣支付操作很簡單,一般是打開手機上的比特幣錢包掃描二維碼,或者點擊比特幣地址跳轉到PC客戶端進行支付就可以。和微信、支付寶等在線支付不同,使用比特幣支付,掃碼之後會先展示比特幣的實時匯率,買賣雙方確認後再進行支付。
第42集:區塊鍊和比特幣的關係
區塊鏈技術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
前面提到,比特幣的交易信息都被記錄在一個去中心化的賬本上面,這個賬本就是區塊鏈。如果我們把區塊鏈類比成一個實物賬本,那麼每個區塊就相當於這個賬本中的一頁,每10分鐘生成一頁新的賬本,每一頁賬本上記載著比特幣網絡這10分鐘的交易信息。每個區塊之間依據密碼學原理,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相連,形成鏈狀結構,因此得名區塊鏈。
自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誕生後,國內外各大金融機構爭相研究比特幣底層技術區塊鏈,並尋求區塊鏈技術的實際應用。
第43集:區塊鏈技術發展史
比特幣剛誕生的時候,並沒有“區塊鏈”這個概念,人們用bitcoin(小寫b)表示比特幣,用Bitcoin(大寫B)表示其底層技術,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區塊鏈技術。
2015年,經濟學人發布了封面文章《重塑世界的區塊鏈技術》後,區塊鏈技術在全球掀起一股金融科技狂潮,世界各大金融機構、銀行爭相研究區塊鏈技術,僅2016年就有數十億美元投資到區塊鏈相關企業當中。
第44集:區塊鏈製造信用的機器
區塊鏈並不是新發明的一種技術,而是一系列技術的集成,包括非對稱加密技術、時間戳、共識機制等。
以比特幣為例,區塊鏈通過時間戳(Timestamp)和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機制解決了雙重支付(Double Spending)和拜占庭將軍問題(Byzantine Generals’Problem),即保證同一筆比特幣不可能被花費2次,並且在整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鍊網絡中,在所有節點間保持一致。
非對稱加密機制保證私鑰的安全性,時間戳保證區塊按順序連接成鏈,工作量證明機制解決了在去中心化系統中如何公平地分發2100萬個比特幣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公開透明等特點。所以,區塊鏈被譽為製造信用的機器。
第45集:區塊連接成區塊鏈
區塊鏈由一串使用密碼學算法產生的區塊連接而成。每一個區塊上寫滿了交易記錄,區塊按順序相連形成鏈狀結構,也就是區塊鏈大賬本。
以比特幣為例,礦工在生成新區塊時,需要根據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新交易區塊和隨機數,來計算新的哈希值和隨機數。也就是說每一個區塊都是在前一個區塊數據的基礎上生成的,該機制保證了區塊鏈數據的唯一性。因為交易記錄細微的變化也會徹底改變哈希值的結果,所以礦工在進行算力競爭的時候無法作弊,每個礦工都必須等前一個區塊生成之後才能根據前一個區塊的數據開始計算符合條件的隨機數,保證了挖礦的公平性。
第46集:區塊鏈記錄哪些信息?
區塊鍊是比特幣網絡的大賬本,而每個區塊相當於賬本中的一頁。那麼“賬本”內記載了哪些信息呢?
目前比特幣每個區塊內主要記載了區塊頭、交易詳情、交易計數器和區塊大小等數據。
“區塊頭”內包含了除交易信息以外的所有信息,主要包括上一區塊頭哈希值:用於保證區塊按順序串連;時間戳:記錄該區塊的生成時間;隨機數:即全網礦工一起PK的算術題答案;難度目標:該算術題的難度係數打分。
“交易詳情”詳細記載了每筆交易的轉出方、收入方、金額及轉出方的數字簽名,是每個區塊內的主要內容。
“交易計數器”表述每個區塊中包含交易的數量。
“區塊大小”表示每個區塊數據的大小,當前每個區塊限定在1MB以內,不排除以後有擴大的可能。
第47集:時間戳是什麼?
區塊鏈通過時間戳保證每個區塊依次順序相連。時間戳使區塊鏈上每一筆數據都具有時間標記。簡單來說,時間戳證明了區塊鏈上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且任何人無法篡改。
時間戳在區塊鏈中扮演公證人的角色,而且比傳統的公證制度更為可信,因為區塊鏈上記錄的信息無法被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修改。
因為運用了時間戳,區塊鏈技術很適合用於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舉個例子,你寫了一篇論文,在發布之前想先找行業專家指點一下,但是你擔心專家直接用他的名義發表。這時候你只需先保存在鏈上,便可以輕鬆證明版權。
第48集:最長區塊鍊是正確的?
比特幣白皮書規定,節點永遠認為最長鍊是正確的區塊鏈,並將持續在它上面延長。所有礦工都在最長鏈上挖礦,有利於區塊鏈賬本的唯一性。如果給你轉賬的比特幣交易不記錄在最長鏈上,你將有可能面臨財產損失。
怎樣算是“最長的區塊鏈”呢?因為全世界的礦工同時在挖礦,有可能同時有2個礦工算出了正確的答案,那麼區塊鏈就會形成分叉,剩下的礦工有可能在其中任意一條分叉上繼續挖礦,延長區塊鏈。
所以我們通常要求在比特幣轉賬被打包之後,還需要經歷6個區塊的確認,確保礦工不會再回到另一條分叉上挖礦時,才算真正的轉賬成功。
第49集:區塊鏈如何分類?
區塊鏈按准入機制分成3類:公有鏈,私有鍊和聯盟鏈。以後還可能誕生其他類型的區塊鏈。
公有鏈公開透明。世界上任何個體或者團體都可以在公有鏈發送交易,且交易能夠獲得該區塊鏈的有效確認。每個人都可以競爭記賬權。比特幣區塊鏈就是公有鏈的典型代表。
聯盟鏈半公開。是某個群體或組織內部使用的區塊鏈,需要預先指定幾個節點為記賬人,每個區塊的生成由所有預選記賬人共同決定,其他節點可以交易,但是沒有記賬權。
私有鏈則完全封閉。僅採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記賬,記賬權並不公開,且只記錄內部的交易,由公司或者個人獨享。
第50集:區塊鏈資產全球流通
區塊鏈資產有幾大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全球流通。區塊鏈資產首先是基於互聯網的。只要有互聯網的地方,區塊鏈資產就可以進行流通。這裡的互聯網可以是萬維網,也可以是各種局域網,所以,區塊鏈資產是全球流通的。
甚至你在月球、火星上,你只要有互聯網,我就可以把我的區塊鏈資產轉賬給你。
相較於中心化的方式,區塊鏈資產在全球流通的轉賬手續費非常低。比如比特幣早期轉賬手續費為0.0001BTC,現在就稍微有點貴了,其他如Bitcoin Cash網絡轉賬手續費為0.0001BCC,達世轉賬手續費為0.002Dash,以太坊的轉賬手續費為0.01ETH,折合人民幣才幾塊錢,非常便宜。相對於傳統轉賬來說,區塊鏈資產到賬也非常快,一般幾分鐘到1小時就能到賬。
第51集:區塊鏈資產有匿名性
區塊鏈資產的第二大特點是匿名性。就是別人無法知道你的區塊鏈資產有多少,以及和誰進行了轉賬。這種匿名性是分不同程度的。
比特幣的匿名性是最基本的。你在區塊鍊網絡上只能查到轉賬記錄,但是不知道地址背後是誰。但是,一旦知道這個地址背後對應的人是誰,也就能查到其所有相關的轉賬記錄及資產。達世幣和門羅幣匿名性做得更高。即使你查到了這個地址背後的人是誰,你也無法知道它所有的轉賬信息。
而Zcash將匿名性做到極致,只有擁有私鑰的人才能查到所有的轉賬信息。
第52集:區塊鏈能去中心化記賬
區塊鏈資產的第三大特點是記賬去中心化。
你給別人的轉賬,不會因為記賬機構要放假,所以延遲幾天到賬;不會因為記賬機構要盈利,所以要付很高手續費;更不會因為記賬機構作弊,而受到損失。
因為它的記賬是全網共同進行的。你給別人轉賬記錄的賬本,不會因為你這里或者對方那裡的賬本數據丟失,而無法統一,因為這個賬本是全網共同維護,每個全節點都有備份。如果你轉賬0.5個幣給火幣牛牛,你們倆一起看全網的記錄數據就好:有沒有到賬、幾個確認了等等,十分透明公正。
第53集:區塊鏈資產不可複制
區塊鏈資產的第四大特點就是不可複制。互聯網上信息的傳播方式是拷貝。我發送給火幣牛牛一個很好玩的圖片,網絡是把我手裡的照片複製了一份給牛牛,並不是真的從我這裡拿走,我的手機裡依然保存著這張圖片。
網絡上的著作權一直是個大問題。文字、圖片、影像很容易被拷貝,給它們的版權所有者帶來很大困擾。
區塊鏈資產之所以能夠成為資產,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它的不可複制性。它可傳遞是通過加密技術而不是拷貝。一份價值1000元的區塊鏈資產,我發送給牛牛,這1000元資產就從我的賬戶轉移到牛牛的賬戶裡,我不再擁有這1000元資產。不可複制性,是保證它成為資產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54集:區塊鏈的共識機制
在區塊鏈系統當中,沒有一個像銀行一樣的中心化記賬機構,保證每一筆交易在所有記賬節點上的一致性,即讓全網達成共識至關重要。共識機制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目前主要的共識機制有工作量證明機制PoW和權益證明機制PoS。
PoW通過評估你的工作量來決定你獲得記賬權的機率,工作量越大,就越有可能獲得此次記賬機會。
PoS通過評估你持有代幣的數量和時長來決定你獲得記賬權的機率。這就類似於股票的分紅制度,持有股權相對多的人能夠獲得更多的分紅。
DPOS與POS原理相似,只是選了一些“人大代表”。與PoS的主要區別在於節點選舉若干代理人,由代理人驗證和記賬。
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可能還會誕生更先進的共識機制。
第55集:工作量證明機制
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簡稱POW)是共識機制的一種,可簡單理解為一份證明,證明你做過一定量的工作,即我通過查看工作結果就能知道你完成了指定量的工作。
比特幣挖礦採用的就是工作量證明機制,比特幣網絡通過調節計算難度,保證每次競爭記賬都需要全網礦工計算約10分鐘,才能算出一個滿足條件的結果。該結果即“區塊頭”裡包含的隨機數。
工作量證明是指,如果礦工找到了一個滿足條件的結果,我們便可以認為全網礦工完成了指定難度係數的工作量。獲得記賬權的機率取決於礦工工作量佔比全網的比例,如果占比30%,那麼獲得記賬權的機率也是30%。所以提高工作量佔比才能提高競爭力,才能獲得更多新誕生的比特幣!
第56集:權益證明機制
權益證明機制(Proof of Stake),簡稱POS,也稱股權證明機制,類似於把資產存在銀行里,銀行會通過你持有數字資產的數量和時間給你分配相應的收益。
同理,採用PoS的數字資產,系統根據你的幣齡給你分配相應的權益,幣齡是你持幣數量和時間的乘積。比如你持有100個幣,總共持有了30天,那麼,此時你的幣齡就為3000。
相較PoW(工作量證明機制),PoS存在2個優勢。第一,PoS不會造成過多的電力浪費,因為PoS不需要靠比拼算力挖礦。第二,POS更難進行51%攻擊。擁有51%幣才能發起攻擊,網絡受到攻擊卻會造成自己利益受損,顯然很不划算。
目前,有很多數字資產用PoW發行新幣,用PoS維護區塊鍊網絡安全。
第57集:股份授權證明機制
股份授權證明機制,簡稱DPoS,類似於董事會投票,持幣者投出一定數量的節點,代理他們進行驗證和記賬。為了激勵更多人參與競選,系統會生成少量代幣作為獎勵。比特股、點點幣等數字資產都採用該方式。
DPoS有點像議會制度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如果代表不能履行他們的職責,比如輪到他們記賬時,他們沒能完成則會被除名,網絡會選出新的節點來取代他們。
DPoS的每個客戶端都有能力決定哪些節點可以被信任。相較PoW(工作量證明機制),DPoS大幅提高區塊鏈處理數據的能力,甚至可以實現秒到賬,同時也大幅降低維護區塊鍊網絡安全的費用,從而使數字資產的交易速度接近Visa等中心化結算系統。
第58集:零知識證明是什麼?
零知識證明是指證明者能夠在不向驗證者提供信息本身內容的情況下,使驗證者相信某個論斷是真實可信的一種技術。目前匿名性非常突出的數字資產ZCash的匿名交易就是依靠“零知識證明”實現的。
舉個例子,A要向B證明自己擁有某個房間的鑰匙,假設該房間只能用鑰匙打開鎖,而其他任何方法都打不開。這時候,A可以選擇把鑰匙交給B,B用這把鑰匙打開該房間的鎖,從而證明A擁有該房間的正確的鑰匙。
或者A自己用鑰匙打開房間,從房間裡拿出來一個物體出示給B,B知道這個物體確實只有房間裡有。方法二的原理就是零知識證明。
零知識證明可以在不洩漏信息本身內容的情況下,證明我知道這個秘密,可以有效解決許多驗證問題。
第59集:哈希算法是什麼?
哈希算法是一種只能加密,不能解密的密碼學算法,可以將任意長度的信息轉換成一段固定長度的字符串。
這段字符串有兩個特點:
就算輸入值只改變一點,輸出的哈希值也會天差地別。
只有完全一樣的輸入值才能得到完全一樣的輸出值。
輸入值與輸出值之間沒有規律,所以不能通過輸出值算出輸入值。要想找到指定的輸出值,只能採用枚舉法:不斷更換輸入值,尋找滿足條件的輸出值。
哈希算法保證了比特幣挖礦不能逆向推導出結果。所以,礦工持續不斷地進行運算,本質上是在暴力破解正確的輸入值,誰最先找到誰就能獲得比特幣獎勵。
第60集:非對稱加密算法
對稱加密算法是指在加密和解密時使用的是同一個秘鑰。與對稱加密算法不同,非對稱加密算法需要公鑰和私鑰。公鑰和私鑰是一對,如果用公鑰對數據進行加密,只有用對應的私鑰才能解密。
非對稱加密與對稱加密相比,其安全性更好。對稱加密的通信雙方使用相同的秘鑰,如果一方的秘鑰遭洩露,那麼整個通信就會被破解。
而非對稱加密使用一對秘鑰,一個用來加密,一個用來解密,而且公鑰是公開的,秘鑰是自己保存的,在通訊前不需要先同步秘鑰,避免了在同步私鑰過程中被黑客盜取信息的風險。
第61集:擴容是什麼?
在比特幣誕生之初,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並沒有特意限制區塊的大小,區塊最大可以達到32MB。
當時,平均每個區塊大小為1-2KB,有人認為區塊鏈上限過高容易造成計算資源的浪費,還容易發生DDOS攻擊。因此,為了保證比特幣系統的安全和穩定,中本聰決定臨時將區塊大小限制在1MB。
那時比特幣的用戶數量少,交易量也沒有那麼大,並不會造成區塊擁堵。 2013年至今,比特幣價格直線飆升,用戶越來越多,比特幣網絡擁堵、交易費用上升的問題逐漸湧現出來。
比特幣社區開始探索如何給比特幣“擴容”,即通過修改比特幣底層代碼,從而達到提高交易處理能力的目的。
第62集:比特幣為什麼要擴容?
目前比特幣區塊大小為1M,每秒大約只能處理7個交易。隨著比特幣交易量不斷增長,比特幣網絡已經難以迅速地進行轉賬交易確認,比特幣網絡出現擁堵。
比特幣區塊鏈上最高時有上萬筆交易積壓,比特幣轉賬交易費高達幾十美元,網絡擁堵時,比特幣交易甚至需要花費好幾天才能被打包。大家開始討論如何擴容。
自2013年起,人們提出了很多關於比特幣擴容的方案,有人說要提高區塊大小上限、有人說要拿出區塊內部分無用信息……但是這些方案都沒有獲得廣泛認可。因此,比特幣擴容一直爭論不休。
2017年8月,隔離見證激活,比特幣單個區塊的信息處理能力提高至以前的1.7倍。隔離見證是Segwit2X擴容方案的第一步。
第63集:隔離見證是什麼?
隔離見證是區塊鏈擴容的一種方法,已經在萊特幣和比特幣上成功實施。
目前區塊鏈上每個區塊內不僅記錄了每筆轉賬交易的具體信息,即在哪個時間點賬戶收到或轉出多少比特幣,還包含了每筆交易的數字簽名,用來驗證該交易的合法性。礦工在打包區塊的時候需要用數字簽名一一驗證每筆交易,確認沒有問題之後才會將該筆交易記錄在區塊裡。
但是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他只關心每個賬戶有多少資產,並不需要一一驗證每筆交易。隔離見證就是把區塊內的數字簽名信息拿出去,讓每個區塊可以承載更多筆交易,從而達到擴容的目的。
第64集:區塊鏈分叉是什麼?
在中心化系統中升級軟件十分簡單,在應用商店點擊“升級”即可。但是在區塊鍊等去中心化系統中,“升級”並不是那麼簡單,甚至可能一言不合造成區塊鏈分叉。
簡單說,分叉是指區塊鏈在進行“升級”時發生了意見分歧,從而導致區塊鏈分叉。因為沒有中心化機構,比特幣等數字資產每次代碼升級都需要獲得比特幣社區的一致認可,如果比特幣社區無法達成一致,區塊鏈很可能形成分叉。
以比特幣為例,2017年7月,為了解決比特幣區塊鏈擁堵問題,一些比特幣愛好者提出了bitcoin cash分叉方案,導致比特幣區塊鏈一分為二。
根據分叉後的區塊鍊是否能兼容舊區塊鏈,分叉又分為“硬分叉”和“軟分叉”。
第65集:比特幣生孩子了
現在比特幣社區有很多種擴容方案,如果有某種擴容方案可以獲得足夠的算力支持,成功激活,那麼比特幣網絡將避免分叉的風險。
但是,因為比特幣沒有中心化的權利機構,很難達成共識。如果沒有任何一種方案獲得足夠的算力支持,比特幣區塊鏈將形成分叉,屆時將會產生多種比特幣分叉幣。原先持有比特幣的人,在分叉後將自動且免費擁有分叉後產生的每種分叉幣。因為分叉幣都是免費獲得的,所以又被稱為糖果。
2017年8月,社區就擴容方案達成共識,激活了隔離見證擴容方案,比特幣區塊鏈的處理速度擴大至1.8倍。隨後4個月裡,比特幣相繼發生了多次分叉,產生了多個分叉幣,很多比特幣愛好者戲稱比特幣"生了很多兒子"。
第66集:軟分叉和硬分叉
硬分叉,是指當比特幣代碼發生改變後,舊節點拒絕接受由新節點創造的區塊。不符合原規則的區塊將被忽略,礦工會按照原規則,在他們最後驗證的區塊之後創建新的區塊。
而軟分叉是指舊的節點並不會意識到比特幣代碼發生改變,並繼續接受由新節點創造的區塊。礦工們可能會在他們完全沒有理解,或者驗證過的區塊上進行工作。
軟分叉和硬分叉都"向後兼容",這樣才能保證新節點可以從頭驗證區塊鏈。向後兼容是指新軟件接受由舊軟件所產生的數據或者代碼,比如說Windows 10可以運行Windows XP的應用。而軟分叉還可以"向前兼容"。向前兼容是指舊軟件可以接受由新軟件所產生的數據以及代碼,比如你用Word 2013保存的文檔,假如仍然可以用Word 2011打開,就是一種“向前兼容”。
第67集:重放攻擊是什麼?
如果比特幣真的發生分叉,作為普通用戶,最大的風險就是重放攻擊。
重放攻擊是什麼呢?如果比特幣分裂為一種或多種比特幣,如BTC1/BTC2/BTC3等,每個比特幣賬戶內將根據他的比特幣餘額,同時存在對應數量的所有分叉幣。
由於每條鏈上的地址和私鑰、算法等都相同,交易格式也完全相同,導致在其中一條區塊鏈上發起的交易,完全可以放到另一條區塊鏈上去重新廣播,可能也會得到確認。這就是“重放攻擊”。
簡單來說,在你轉賬BTC1的時候,你的BTC2/BTC3也可能同時被轉走。
但是,目前很多分叉幣做了雙向防重放攻擊處理,避免了分叉後被重放攻擊的風險。
第68集:硬分叉之以太經典
以太坊(ETH)和以太經典(ETC)是硬分叉的典型案例。
The DAO計劃基於以太坊智能合約建立一個眾籌平台,於2016年5月正式發布,截止當年6月,募集資金超過1.6億美元。之後,The DAO被黑客利用智能合約的漏洞,轉移了市值五千萬美元的以太幣。為了挽回投資者資產,以太坊社區投票表決決定將更改以太坊代碼,希望索回資金。為此,以太坊在第1920000區塊進行硬分叉,回滾所有以太幣(包括被黑客佔有的)。
但是,有一部分人認為以太坊這種作法違背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精神,堅持在原鏈上挖礦,從而形成兩條鏈,一條為不承認回滾交易的鏈-以太經典(ETC),一條為承認回滾交易的鏈即以太坊(ETH),各自代表不同的社區共識以及價值觀。分叉時持有以太幣的人在分叉後會同時持有ETH和ETC。
第69集:區塊鏈項目分類和應用
從目前主流的區塊鏈項目來看,區塊鏈項目主要為四類:第一類:幣類;第二類:平台類;第三類:應用類;第四類:資產代幣化。
幣類主要充當區塊鏈資產領域的“交換媒介”,交換媒介指一般等價物,比如以前的黃金、銀票等。
平台類項目是指建立技術平台,用於滿足各種區塊鏈應用開發,可以降低在區塊鏈上開發應用的門檻。
應用類項目範圍比較廣泛,涵蓋金融、社交、遊戲、產權保護等諸多領域,也是目前區塊鏈資產增長最快的領域。
資產代幣化項目是指是實物資產的區塊鏈映射,也就是實物資產上鍊,目前不超過10個品種。
第70集:區塊鏈項目之幣類
第一類是幣類項目,也是最早的區塊鏈項目。幣類項目主要包括比特幣和萊特幣等項目。
此外,還有一類資產具有匿名的特點,主要功能包括實現支付的同時可以保護支付雙方的隱私,比較知名的有達世幣(Dash)、門羅幣(Monero)及採用零知識證明的大零幣(Zcash)等。
幣類主要充當區塊鏈資產領域的“交換媒介”,交換媒介就是你用來換取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比如以前黃金、白銀、銀票可以作為交換媒介。
目前全球的數字資產種類超過1000個品種,幣類區塊鏈項目數量增長不快,截止2018年1月市值最大的依舊是比特幣。比特幣大家已經很熟悉了,接下來幾集火小幣將詳細介紹一下萊特幣、新經幣、達世幣、門羅幣、Zcash。
第71集:萊特幣是什麼?
萊特幣,英文叫Litecoin,簡稱LTC,誕生於2011年11月9日,創始人是查理·李(Charlie Lee)。
萊特幣的宗旨是改進比特幣,所以它和比特幣有很多相似之處,在行業中有“比特金,萊特銀”的說法。相較比特幣,萊特幣總量更大一些,確認速度更快一些。 ‘’
萊特幣總量是比特幣的四倍,8400萬枚;它的產量減半時間和比特幣一樣都是4年;它的共識機制和比特幣一樣都是工作量證明機制(PoW);它的區塊時間是2.5分鐘,是比特幣的四分之一,每2.5分鐘打包一個區塊;萊特幣的區塊獎勵最早是50枚萊特幣,截止目前(2018年1月)萊特幣區塊獎勵為25萊特幣,已發行量約為5400萬。
第72集:新經幣是什麼?
新經幣,簡稱NEM,誕生於2015年4月1日,是第一個採用測試驅動開發模式開發出來的數字資產。
什麼是測試驅動呢?就是先進行測試,然後再進行編程。舉個常用的例子,建築工人在蓋房子的時候,喜歡先錘一根線下來,然後按照這根線去壘磚,就能把牆砌得筆直。如果直接壘磚,後面有可能會把牆砌歪了。測試驅動開發就是僅用通過測試的代碼開發。
新經幣採用重要性證明PoI共識機制(配音備註:poi),根據交易量、活躍度等維度決定記賬權利,所以它每60秒就能打包一個區塊,相較比特幣、萊特幣快很多。
它的總量是90億枚,並且在發布的最初就將所有的新經幣發行完成,所以每個新區塊不產生新的新經幣獎勵,區塊獎勵僅為交易手續費,對於後進者的激勵不夠。
第73集:達世幣Dash是什麼?
達世幣誕生於2014年1月18日,匿名程度較比特幣更高。
達世幣有三種轉賬方式,一是像比特幣一樣的普通轉賬;二是即時交易。不需要礦工打包確認,就可以確認交易,幾乎可以實現秒到;三是匿名交易。從區塊鏈上看不到是誰和誰進行了轉賬。
達世幣如何進行匿名交易呢?達世幣中除了普通節點之外,還有一種節點叫“主節點”。主節點可以提供一系列服務,如:匿名交易和即時支付。想進行匿名交易的交易者發起匿名申請,由主節點進行混幣,一般是3筆交易一起進行混幣。舉個例子,一桌人把自己的錢都放在桌上,混在一起,然後再分別拿回相應面值的錢,這樣就不知道你手裡的錢到底是誰的了,這就是混幣。混幣後,網絡就不知道究竟誰轉賬給了誰。
第74集:門羅幣是什麼?
門羅幣,簡稱XMR,誕生於2014年4月18日,比達世幣晚3個月,它的總量為1844萬,目前(2018年1月)已發行1562萬。門羅幣的區塊大小沒有限制,所以不存在擴容風險。
門羅幣通過環形簽名的方式提供匿名性。環形簽名是什麼意思呢?在門羅幣的區塊鍊網絡裡面,網絡首先將簽名者的公鑰和另外一個公鑰進行一起混合,然後對消息進行簽名,使得外界無法區分集合中哪個公鑰對應真正的簽名者。
這很像中國古代聯名上書的時候,為了不暴露哪一個是發起人,所以通常採用由所有人簽名形成一個環狀,沒有前後順序,這樣就不知道誰是發起者了。門羅幣的匿名性甚至可以做到讓發送幣的人不知道幣打給了哪個地址、接受幣的人僅打開錢包也不知道是誰打來的幣。
第75集:大零幣Zcash是什麼?
Zcash,全稱Zero Cash,簡稱ZEC,中文叫大零幣,研發者為Zooko Wilcox,誕生於2011年11月9日。
採用零知識證明機制提供完全的支付保密性,是目前匿名性最強的數字資產。零知識證明是什麼?請回顧第58集。目前Zcash匿名轉賬的時間週期比較長,大概需要20分鐘。網絡可以選擇普通轉賬或匿名轉賬,對隱私保護級別有所影響。
Zcash的大部分代碼與比特幣極其相似,例如它每4年減半一次,總量是2100萬枚。 Zcash進一步完善了比特幣匿名功能方面的不足,發行時引起了密碼學和區塊鏈界的轟動,導致其剛誕生時價格一度飆升至比特幣的7倍以上。 Zcash採用PoW共識機制,區塊時間為2.5分鐘,區塊獎勵為12.5個ZEC,前4年20%挖礦所得自動分配給Zcash團隊和投資者。
第76集:區塊鏈項目之平台類
區塊鏈項目第二類是平台類。平台類項目主要功能為建立技術平台,滿足各種區塊鏈應用開發所需的技術要求。
簡單地說,平台類應用讓開發者可以在區塊鏈上直接發行數字資產、編寫智能合約等。智能合約就是在區塊鏈數據庫上運行的計算機程序,可以在滿足其源代碼設定條件下自行執行。
舉個例子,你在區塊鏈上開發一個基於房屋租金協議的智能合約,當業主收到租金時就會觸發自動執行,並將公寓的安全密鑰給到租戶。
平台類區塊鏈項目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底層的技術平台,讓開發者在底層技術平台上做應用開發,相當一部分平台尚處於開發狀態當中,截止到2018年1月份,市值最大的是以太坊。
第77集:以太坊是什麼?
以太坊是一個可編程、可視化、更易用的區塊鏈,它允許任何人編寫智能合約和發行代幣。
就像比特幣一樣,以太坊是去中心化的,由全網共同記賬,賬本公開透明且不可竄改。
與比特幣不同的是,以太坊是可編程的區塊鏈,它提供了一套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因此,開發人員可以直接用C語言等高級語言編程,轉換成彙編語言,大大降低了區塊鏈應用的開發難度。類似於安卓系統,提供了非常豐富的API 和接口,讓用戶可以開發出各種App。
從誕生到現在,有200多個以太坊應用誕生,俄羅斯銀行也與以太坊基金會達成合作,截止目前(2017年9月)以太坊市值僅次於比特幣,排行第2位。
第78集:EOS是什麼?
EOS是一個區塊鏈開發平台,具有可擴展性強、支持大規模商業應用等特點。
首先,EOS採取DPoS共識算法及其他技術手段預期實現每秒百萬級別交易請求,將能夠支持數千個商業級的DAPPs。
以太坊是一條公鏈,在以太坊鏈上運行的每一個應用都會消耗整條鏈的資源,但EOS只是區塊鏈基礎架構,開發者可以自由地在EOS上創建公鏈,鏈與鏈之間不會影響彼此的資源使用,不會出現因個別應用資源消耗巨大而造成網絡大面積擁堵。
其次,在EOS上轉賬與運行智能合約並不需要消耗EOS代幣,這將吸引更多的用戶。
最後,EOS上出現系統錯誤時,其“憲法”可用於區分此錯誤是否確實為bug,判斷社區的修復舉措是否得當。
第79集:平台類項目之以太坊
以太坊(Ethereum),簡稱ETH。 2013年底,Vitalik發布以太坊白皮書,2014年7月,開始以太幣的預售。那時候圈內人稱這種代幣發行叫“幣眾籌”。通過為期42天的預售,以太坊團隊通過預售60102216個以太幣,募集了3萬多個比特幣;另外還對預售之前參與開發的早期貢獻者、長期從事項目研究的開發者分別按照當時以太幣發售總量的9.9%進行分配。所以以太坊正式發行時有 7200多萬個以太幣。
以太坊預售結束後,採用工作量證明機制PoW進行挖礦,每年按照當時發行總量的26%獎勵礦工。 2014年10月,以太坊將區塊的出塊時間從60秒縮減到了12秒,目前基本穩定在15秒,每個區塊獎勵5個以太幣。
雖然都是採用PoW挖礦機制,但是以太坊的出塊機制和比特幣還是有所區別。由於以太坊的出塊時間短,導致以太坊很容易形成孤塊,孤塊是指不在最長鏈上的區塊。比特幣的孤塊沒有任何區塊獎勵,但是在以太坊中,孤塊可以被引用,被引用的孤塊被稱為“叔塊”(uncle block),它們打包的數據也會記錄在區塊鏈中。和比特幣不一樣,以太坊的叔塊有獎勵,每個叔塊最多可以獲得4.375個以太幣的獎勵。
以太坊是一個可編程的、圖靈完備的區塊鏈開發平台,相當於一個去中心化的全球計算機。在一個編程系統之上,通常會有一些編譯和執行的虛擬機來去做支撐。 JAVA有JVM,在以太坊裡,也有以太坊的虛擬機EVM,可以執行任意複雜的算法代碼。開發者可以使用現有的JavaScript 或Python等編程語言,在以太坊上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應用。通過以太坊的虛擬機,你可以很簡便地發行數字資產,編寫智能合約,建立和運行去中心化的應用,成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等。
以太幣(ETH)又被稱為以太坊內部的燃料。和幣類數字資產不同,以太坊除了用於轉賬,還用於支付智能合約的費用。
為了避免以太坊區塊鏈上充斥垃圾合約和垃圾應用,在以太坊上建立和運行智能合約,你必須用ETH支付智能合約費用。舉個例子,在以太坊區塊鏈上轉賬你新創造的數字資產,需要用ETH支付手續費,而不是你新創造的數字資產。
第80集:區塊鏈項目之應用類
區塊鏈項目第三類是應用類。應用類項目就是基於區塊鏈開發平台(例如以太坊)開發的能夠解決實體經濟各個領域諸多問題的區塊鏈項目。
例如基於區塊鏈的預測平台Augur,基於區塊鏈的算力交易平台Golem,基於區塊鏈的奢侈品溯源平台VeChain,基於區塊鏈提供資產兌換及轉移服務的OmiseGo。利用區塊鏈技術,這些項目可以更好地解決信任問題、跨國界流通等問題,同時,利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和代幣,可以更好地實現自動執行,大大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
應用類區塊鏈項目範圍比較廣泛,涵蓋金融、社交、遊戲、產權保護等諸多領域,也是目前區塊鏈項目市值增長最快的領域。
第81集:應用類項目Augur
Augur是基於以太坊區塊鏈打造的去中心化預測平台,於2015年6月正式發布,是以太坊上的第一款應用。
Augur採用了一個叫“群體智慧”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一群人的智慧會高於這群人中最聰明的人。所以,Augur的預測結果往往比較接近事情的真實走向。
依靠群體智慧來預判事件的發展結果,可以有效地消除對手方風險和服務器的中心化風險。同時,利用區塊鏈全球流通的屬性,Augur創建了一個全球性的市場。如何保證每個人都作出理性的預測呢?用戶用Augur代幣進行預測和下注,如果預測正確,你將獲得對手方的籌碼,如果預測錯誤,你將損失下注的成本。
第82集:應用類項目Golem
Golem是第一個基於以太坊區塊鏈打造的計算資源交易平台。通過區塊鏈,Golem能鏈接全球的算力資源,從而實現計算能力的全球共享。應用所有者和個體用戶(算力“請求方”)可以點對點地從其他用戶處租用算力(算力“供應商”)。
當前,算力市場壟斷嚴重,他們藉助市場優勢享受高額利潤,進而導致算力價格居高不下。
去中心化的算力交易平台或許可以顯著降低算力價格,但是其發展非常依賴平台參與者的數量。
Golem代幣簡稱GNT,在使用算力資源時需要支付GNT酬勞給算力供應商、軟件開發商。 GNT總量為10億枚,82%的GNT在外面出售和流通,18%的GNT保留在Golem團隊手裡。
第83集:區塊鏈之資產代幣化
第四類是資產代幣化區塊鏈項目。資產代幣化是指將區塊鏈資產掛鉤黃金和美元等實物資產,是實物資產的區塊鏈映射,目前只有不超過10個品種,比較典型的代表是對標美元的USDT,對標黃金的Digix Dao,DigixDAO每個代幣代表1克由倫敦金銀市場協會認證的黃金。
資產代幣化具有方便交易,便於保管等優勢。首先,資產代幣化更方便交易。因為區塊鏈資產可以拆分,具有更好地流動性。舉個例子,目前房產需要整體轉讓,如果房產可以代幣化,便可以拆分購買,更方便交易。
其次,實物資產代幣化更利於保管。黃金等在實物交易中,很容易形成磨損,造成損失。但是實物資產代幣化後並不需要進行實物轉移,更利於實物資產的保管。
第84集:資產代幣化之Digix
黃金是避險的不二選擇。 Digix發行的黃金代幣則是數字資產世界裡的黃金,其代幣簡稱DGX,能夠在數字資產世界中起到避險的作用。
DGX如何實現對標黃金呢?它將黃金資產進行了上鍊(即:區塊鏈)操作。舉個例子,假如你有1公斤黃金準備出售,你可以將黃金切割出售,但這樣太麻煩,而且容易形成損耗。
你也可以將1公斤黃金寄到新加坡,讓倫敦金銀協會(LBMA) 驗證黃金,驗證合格後會給你發放黃金資產所有權的證書。
該數字化證書可以轉換為1000枚DGX代幣,即1個DGX代幣=1克黃金。大大地提高了黃金的流通效率。同理,需要提取黃金時,只要你擁有相應的代幣,即可換成證書去提取黃金。
第85集:對標美元的USDT
USDT是Tether公司推出的對標美元(USD)的代幣Tether USD。 1USDT=1美元,用戶可以隨時使用USDT與USD進行1:1兌換。 Tether公司執行1:1準備金保證制度,即每個USDT代幣,都會有1美元的準備金保障,對USDT價格的恆定形成支撐。某個數字資產單價是多少USDT,也就相當於是它的單價是多少美元(USD)。
由於USDT與等量的美元是等值的,因此它是價值比較穩定的數字資產。在市場價格波動劇烈時,用戶可以將賬戶中的區塊鏈資產替換成USDT,達到保值避險的作用。
第86集:山寨幣和競爭幣
山寨幣是指以比特幣代碼為模板,對其底層技術區塊鏈進行了一些修改的區塊鏈資產,其中有技術性創新或改進的又稱為競爭幣。
因為比特幣代碼開源,導致比特幣的抄襲成本很低,甚至只需複制比特幣的代碼,修改一些參數,便可以生成一條全新的區塊鏈。
目前已存在的山寨幣有數百種。大多數山寨幣由於創始人技術實力弱、缺少技術維護、缺少市場推廣等原因並不被市場認可,不具有投資價值。少數技術實力、創新能力都很強的團隊開發的優秀競爭幣才能被市場認可,具有投資價值,我們比較熟悉的競爭幣有萊特幣、以太坊等。
第87集:區塊鏈能改變世界?
互聯網是一種去中心化的信息傳輸體系,區塊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價值傳輸體系。兩者都被譽為改變時代的偉大技術。
互聯網的主要用途是實現信息的快速發送和接收,在互聯網上傳輸word文檔,其實是信息的拷貝,你有一份,別人也有一份。
區塊鏈用於價值傳輸,在區塊鏈上傳遞比特幣,本質上是傳遞所有權,你的比特幣變成了別人的比特幣。
區塊鏈上的數據具有高度的防篡改性,經過全網多數節點驗證方可使用,一旦記錄便無法修改。區塊鏈上的每一次價值傳輸都被明確記錄,且可以溯源。區塊鏈能在各中心間建立信任,有人說區塊鏈能像互聯網一樣改變世界。
第88集:區塊鏈有哪些缺點?
區塊鏈的優勢很多,劣勢也很明顯。
區塊鏈上的信息公開透明,可以有效地防止黑箱操作等現象。但也意味著如果知道某個人的賬戶,我就能知道他的所有財富和每一筆交易,沒有隱私可言。
區塊鏈上的信息不可修改,意味著如果你轉賬信息填錯,誰也無法幫你找回損失。
區塊鍊是去中心化的,節點之間無需中心化機構便可以自證其信,但也意味著每個人都需有一本完整的賬本,隨著時間推進,賬本越來越大,普通計算機可能難以運行。同時,去中心化意味著沒有中心化機構替你保存密鑰,一旦丟失便永遠無法找回。
去中心化網絡網絡在各個節點之間達成一致的效率很低,很難像中心化支付方式那樣快速。
第89集:區塊鏈適合哪些領域?
區塊鍊是去中心化的價值傳輸體系,具有信息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全球聯通且交易成本低等特點。適合運用於暫時無信任中心、解決信任的成本非常高、跨中心間價值傳輸等領域。目前,區塊鏈的應用領域廣泛。
檔案管理、專利保護等社會管理領域,物品溯源、防偽等物聯網領域,慈善捐款等公益領域均運用了區塊鏈上信息公開透明且不可篡改的特點;交易清算結算、私募等金融服務領域運用了區塊鏈低交易成本的特點;社交、通訊領域,共享租賃等共享經濟領域運用了區塊鏈全球聯通的特點。
區塊鏈的應用前景巨大,將徹底革新現有價值傳輸體系。
第90集:目前的區塊鏈聯盟盤點
在區塊鏈行業發展早期階段,很多企業、機構等組成區塊鏈聯盟,共享區塊鏈技術研究成果,尋求區塊鏈技術更廣泛的應用。
近兩年,區塊鏈聯盟湧現,截止2017年7月,目前已有由約40多家國際銀行組成的R3、由Linux基金會發起的超級賬本(hyperledger)、位於中國互聯網核心腹地的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由11家機構共同發起的China Ledger聯盟、由25家金融機構聯合成立的金鍊盟、被稱為“俄羅斯版R3”的俄羅斯區塊鏈聯盟、尋求與微金融結合點的區塊鏈微金融產業聯盟、由深圳前海管理局主導的前海國際區塊鏈生態圈聯盟、位於陸家嘴的陸家嘴區塊鏈金融發展聯盟。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