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公鏈對比(1-10)
全球公鏈對比分析
1.BTC(比特幣)
1) 簡介
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比特幣網絡採用工作量證明(POW、Proof of Work)形式,也就是計算機“挖礦”行為,來進行比特幣 網絡交易的賬本記賬。去中心化,就是指比特幣網絡把服務器分佈在全球無數個節點中,而不是像傳統金融系統一樣,依賴機構、公司統一 擁有,統一管理的中心化服務器處理交易數據。比特幣的發行通過挖礦實現,發行量每四年減半,總量上限為 2100 萬枚,不會出現通脹。
每一個比特幣區塊的產生難度通過算法動態調節,確保每十分鐘產出一個區塊。每個區塊與上一個區塊相連接,按照循序形成鏈條,即是區 塊鏈。每一個區塊中記錄的內容包括上一個區塊的編號,區塊產出的時間,交易的筆數等信息。
2) 產生原因
採用工作量證明機制為數據賦予價值,並能夠實現點對點交換的系統。比特幣在市場供需平衡中會實現價格發現,最終能夠成為人人擁有,人人交易,去中心化治理的數字資產。通過挖礦行為記錄賬本
3) 價值
資產的價值由供需關係決定,價格圍繞價值做上下波動。比特幣的價格上漲的本質和其他資產一樣,是由於資金流入導致的。共識(抱團)——作為區塊鏈的首個應用,市場選擇認為比特幣是儲值的最佳標的。在比特幣中流入的資金越多,其市值越大,相對風險 越被巨大市值分攤,越強化其主流地位。
4)公鏈對比
對比其他公鏈來說,比特幣只是一個賬本,比特幣的交易速度很慢,24小時交易速率為7筆/秒。比特幣每秒處理的交易量速度慢主要受到區塊產生速度和區塊規模限制。
最終演變成比特幣與黃金屬性類似,具有抗風險,抗通脹、價值儲存等屬性。
2. ETH(以太坊)
1) 簡介
以太坊(英文Ethereum)是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通過其專用加密貨幣以太幣(Ether,簡稱“ETH”)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虛擬機(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來處理點對點合約。以太坊的概念首次在2013至2014年間由程序員Vitalik Buterin受比特幣啟發後提出,大意為“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台”,在2014年通過ICO眾籌開始得以發展。截至2018年2月,以太幣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以太坊就是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
2) 產生原因
特幣並不完美,其中協議的擴展性是一項不足,例如比特幣網絡裡只有一種符號——比特幣,用戶無法自定義另外的符號,這些符號可以是代表公司的股票,或者是債務憑證等,這就損失了一些功能。另外,比特幣協議裡使用了一套基於堆棧的腳本語言,這語言雖然具有一定靈活性,使得像多重簽名這樣的功能得以實現,然而卻不足以構建更高級的應用,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等。以太坊從設計上就是為了解決比特幣擴展性不足的問題。
可以讓開發者構建任意類型的去中心化應用,為實現這一點,在以太坊上,開發者可以輕易創建出智能合約。
3) 價值
自以太坊誕生以來,其低下的交易速度就一直被社區詬病,尤其是以太坊目前已經成為了聚集最多生態的公鏈,越來越多的Dapp(去中心化應用)被部署在以太坊上,越發使得以太坊的交易處理速度低下。因此,以太坊官方從2019年就開始推進ETH2.0相關事宜,直到2020年正式對ETH2.0的規劃有了相對清晰的說明,以太坊擴容(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提高交易速度,降低交易費用)一直是以太坊最為緊要的工作。基於“擴容勢在必行+ETH2.0落地”的背景,Layer2的方案應運而生,並且V神也一直在社區推廣Layer2的方案。
4) 公鏈對比
以太坊和比特幣技術的不同:(原始對比)
A.是吸納了基於solidity語言的智能合約,並將智能合約看做一種特殊的賬戶,從而使得在智能合約上也可以實現具體的方法。
B.實現了智能合約能落地執行的EVM(以太坊虛擬機),通過以太坊虛擬機,從而將solidity這樣的類JS的代碼變成了可以在區塊鍊是執行的加密代碼。
C.不同於比特幣技術,在以太坊的transation都需要gas,一份合約或者一次交易的gas是固定的(取決於代碼大小和復雜程度),而gas的價格則有以太坊中的oracle來決定。
D.以太坊同時還構建了較完整的,開源的生態系統,不僅有底層的geth,編程的solidity,合約在線瀏覽器browser-solidity,合約錢包Mist/wallet,以太坊的前端開發框架Truffle,各種各樣的開源DApp。
其他公鏈對比EOS、波場、比原、IOST、還有最近上線的波卡與FIL。只是這些項目多少有問題存在,要么是用戶量不夠,普及率不高,要么是團隊方面薄弱。
a. 以太坊經歷了時間的洗禮。
b. 生態構建相對完整,如智能合約、金融領域、保險領域、去中心化交易所領域、預言機領域、鏈遊領域等等,核心生態不是短時間能發展起來的。
c. 用戶量夠大,目前以太坊DeFi上質押資金還是遙遙領先其它公鏈。
d. 完美過渡了以太坊1.0整個階段,接下來進行蛻變晉級2.0。這點尤其重要,能把POW用四個階段來進行升級優化,本身就不容易。
e. 整個幣圈區塊鏈當中,對以太坊2.0預期很高,共識群體高。
3. BSC(幣安智能鏈)
1) 簡介
幣安幣(BNB)的幣安鏈(Binance Chain),它針對快速交易進行了優化。為了實現速度,它必須做出一定的權衡–一方面從可編程角度來說,它犧牲了其它區塊鏈的靈活性。
但幣安智能鏈(Binance Smart Chain)對此進行了改變。幣安智能鍊是個具有成熟環境的新區塊鏈,用於開發高性能去中心化應用程序。它旨在與幣安鏈進行跨鏈兼容性,以確保用戶兼得兩者優勢。幣安智能鏈(BSC)可以被描述為與幣安鏈並行的區塊鏈。與幣安鏈不同的地方在於,BSC擁有智能合約功能並與以太坊虛擬機(EVM)兼容。這裡的設計目標是保持完整幣安鏈的高吞吐量,同時將智能合約引入其生態系統。
2) 產生原因
挑戰以太坊地位,可擴展性仍然是區塊鏈開發中最具挑戰性的障礙之一。就是幣安智能鏈進入市場的切入點。由於BSC與EVM兼容,因此它支持以太坊工具和DApp。理論上講這使開發人員可以輕鬆地從以太坊移植其項目。對於用戶而言,這表示他們可以輕鬆配置諸如MetaMask之類的應用程序與BSC一起使用,只需調整幾個設置即可。查看使用MetaMask進行幣安智能鏈來開始設置。
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和用戶對區塊鍊和DeFi的本質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知,也把希望全都寄託在以太坊2.0和layer2,layer2的解決方案需要時間來整合,加密社區需要一個具有高擴展性的替代智能合約區塊鏈平台,而且越快越好。 BSC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3) 價值
請注意與許多協議不同,由於BNB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因此沒有針對新鑄造BNB的整體補貼。相反的,幣安團隊會定期進行代幣摧毀,因此BNB的供應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
幣安智能鏈被設想為與現有幣安鏈相互獨立但互補的系統。雙鏈體系結構的使用是希望用戶可以將資產從一個區塊鏈無縫轉移到另一個,因而可在幣安鏈上享受快速交易,而強大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則在BSC上構建。通過這種相互操作性,用戶可以使用到滿足大量用例的廣闊生態系統。
4) 公鏈對比
與以太坊對比:
a. 縮短確認時間並降低費用
b. 在去中心化金融方面,由於區塊鏈的兼容性,BSC和以太坊之間存在大量的DApp交叉產品。開發人員可以將以太坊中的應用程序輕鬆移植到BSC,而新的BSC項目經常重複使用來自以太坊的開源代碼,僅僅只是將其換個名字。
c. BSC中心化程度較高。幣安智能鏈的PoSA算法不需要礦工持續操作物理設備來解決複雜的數學難題,因此效率極高。相反,BSC只需要21名驗證者,這些驗證者是由幣安審核過的,通過他們押注項目的原生BNB代幣來達成共識。雖然使用如此有限數量的驗證者來驗證區塊,使得網絡具有高擴展性與快速吞吐量的特點,但這也意味著區塊鏈越來越中心化。這有點像EOS的21個超級節點。
4. SOL(Solana)
1)簡介
Solana 公鏈最早於2017年開始研發,致力於提高公鏈延展性,同時保證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也就是不可能三角的三個方面全都要。 Solana是一個高速、安全的區塊鍊網絡,最高目前實測最高TPS為6.5萬,是以太坊的3000多倍,且平均交易費用不到0.0001美元出塊時間僅為0.4秒,是目前速度最快的公鏈。與其他幾個以太坊的競爭對手polkadot和cardano相比,Solana的生態更加完善。自2020年 DeFi 熱潮興起後,FTX(最大的合約交易所之一) 選擇 Solana 作為支撐其去中心化金融生態搭建的底層公鏈,而其它成熟的項目也不斷集成 Solana,如公鏈 Terra、預言機 Chainlink、大宗經濟協議 Oxygen Protocol、數據檢索工具 The Graph 等。
2) 產生原因
挑戰在於實現三難困境的所有三個方面: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展性。雖然一些項目已經成功地建立了解決問題的一個或兩個方面的網絡,但很少有人接近實現這三個方面。
3) 價值
Solana 上原生項目類型豐富,主要可分為交易、合成資產、借貸、IDO平台、資產管理、衍生品、基礎設施和工具以及NFT板塊,其中交易板塊項目數量最多且較為成熟。目前Solana上的核心項目有FTX,Serum,Raydium,Bonfida。 Solana是第四代區塊鍊網絡,是唯一通過測試網成功實現5萬TPS吞吐量的網絡規模區塊鍊網絡之一,解決了無需layer 2解決方案的可擴展性問題。此外,Solana將權益證明(PoS)機制與PoH(歷史證明)、Tower BFT、Turbine、Gulf Stream、Sealevel、Pipeline、Cloud break和Achievers等8核技術相結合,以確保無與倫比的網絡內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 Solana的核心創新是PoH,提供一種方法來加密驗證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流逝,使用特殊的加密功能函數作為輸入,以便無法從輸出推算出輸入,並且必須完全執行輸出內容。這一點很像零知識證明。該功能函數按照順序在單個核心運行,上一個哈希輸出作為下一個函數輸入,定期記錄當前輸出,以及調用它的次數。然後,可以通過檢查單獨核心上的每個序列段,由外部計算機並行地重新計算和驗證輸出。通過將數據附加到函數的狀態,可以將數據加時間戳附加到此序列中。記錄附加到序列中的狀態,索引和數據提供了一個時間戳,可以保證數據是在序列中生成下一個哈希之前的某個時間創建的。 Solana則是一個真正的能夠承載Web3.0級別生態的公鏈,通過別出心裁的創新,將性能提升到極致,將交易費用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計,同時能夠兼顧安全性和穩定性。只是後續還需要提升一下兼容性和易用性,降低普通用戶的使用門檻,同時更多地拓展生態版圖。
4) 公鏈對比
與BSC和ETH對比:
a. TPS:Solana>>BSC>ETH
b. 交易費用:Solana<<BSC<ETH,其中Solana的交易費到了小數點後6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c. 節點數量:ETH>>Solana>BSC;
d. 出塊時間:Solana<<BSC<ETH
e. Solana由於其超高的性能迅速引爆了整個公鏈市場,且其的確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不可能三角問題,未來可期。同時DeFi、工具、基礎設施、NFT、遊戲、錢包、DApp應用、開發等八大領域生態齊全
f. Solana 不支持以太坊虛擬機(EVM),無法像 BSC、Heco 一樣讓開發者方便遷移
5. ADA(Cardano)
1) 簡介
Cardano 是加密貨幣領域發展最快的項目之一。其開源區塊鏈背後的團隊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定期在同行評審的學術論文中發表其結果。他們的研究重點是通過對區塊鏈研究和開發採取系統方法來構建可擴展、安全和高效的去中心化網絡。
Cardano 區塊鍊是使用被稱為 Haskell 的普遍認可且安全的編程語言編寫的。它使用權益證明 ( PoS ) 共識機制,但略有不同。使用Ouroboros PoS 共識協議系列 ( Ouroboros-BFT ) 的許可版本,Cardano 旨在以一小部分能源成本提供比 PoW 鏈更高級別的安全性。
2) 產生原因
就智能合約平台而言,以太坊目前在該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然而,多年來,網絡擁塞、高交易費用和網絡難以擴展等問題阻礙了該平台的潛力,這就是為什麼像Cardano這樣的第三代區塊鏈越來越受到關注。
就吞吐量而言,卡爾達諾似乎比以太坊強得多。以太坊在當前狀態下每秒可以處理 15 筆交易 (TPS),儘管其提議的分片升級有望將交易速度提高到近 100,000 TPS。相比之下,Cardano 已經可以支持每秒數百筆交易,並且隨著其第 2 層Hydra 協議的開發,網絡的吞吐量可能會上升到每秒超過 100 萬筆交易。
3) 價值
Cardano 採用獨特的架構,採用雙層系統,與大多數其他區塊鏈平台不同。其結算層 (CSL) 允許 ADA 代幣持有者以低廉的費用幾乎立即發送和接收交易,而其計算層 (CCL) 則是 Cardano 其餘功能的基礎。這個靈活的層由許多協議組成,並與 CSL 分開運行。它支持智能合約的順利運行,同時確保網絡的安全性和性能。
在智能合約功能方面,以太坊對錯誤和錯誤的容忍度相對較低,ehreas Cardano 的 CCL 在需要對部署的應用程序進行更改時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此外,Cardano 還允許用戶自定義交易確認規則。
4) 公鏈對比
與其他公鏈對比:
a. 採用分層的生態體系設計,實現高拓展性。將整個體系劃分為結算層(CSL)和計算層(CCL)兩個層次,分別來解決貨幣和智能合約兩個層面的問題,可以針對不同的分層進行有針對性的部署和升級
b. Cardano充分考慮了監管需求,同時也盡可能考慮用戶的隱私性,並設法達到二者之間最優平衡點,可以針對性的選擇提交KYC(客戶身份)和AML(資金流向)等信息,滿足最基本的監管需求
c. 對共通行和兼容性的考慮非常充分,目前已有接近2000種數字貨幣在流通,而且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幣種在發行。但是以太坊、EOS等基礎公鏈對其它幣種都是不兼容的,僅支持自己生態中的代幣交易,Cardano能夠成為其它數字貨幣的粘合劑,通過側鍊和快照技術讓不同的貨幣都可以通過Cardano相互流通
d. 新的權益證明機制,Cardono採用的是獨特Ouroboros算法,並宣稱是第一個經過“同行評審”並“可證明安全”的股權證明共識算法。
6. XRP(Ripple)
1) 簡介
Ripple 及其原生代幣背後的想法早於加密行業和比特幣本身。 2004 年,John Fugger 推出了名為 RipplePay的點對點 ( P2P ) 金融網絡。目標是利用網絡參與者之間的財務關係來消除對銀行的需求。本質上,如果參與者 A 信任參與者 B,那麼只要 A 想要與 B 信任的另一個參與者進行交易,B 就可以充當第三方。
Ripple 的主要用例之一是促進資金的跨境轉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Ripple 與利用其服務的金融機構建立了許多高級別的合作夥伴關係。例如,在 2021 年 3 月合作結束之前,Ripple 和 MoneyGram合作過(MoneyGram 使用了 Ripple 的跨境支付和結匯產品)。
2) 產生原因
Ripple網絡的設計目標就是無縫傳輸任何形式的貨幣,無論是美元,歐元,英鎊,日元或比特幣,提供的是解決方案。
3) 價值
了解 XRP、Ripple 和 RippleNet 之間的區別非常重要。如前所述,XRP 是生態系統的原生代幣。另一方面,RippleNet 是在公共分佈式賬本上運行的數字支付網絡,稱為 XRP Ledger。 Ripple 是一家營利性公司,控制著 RippleNet 的開發和營銷。
XRP 是一種加密貨幣,旨在替代比特幣,專注於促進無需信任、即時和廉價的跨境支付。與比特幣一樣,XRP 依賴於一個名為 XRP Ledger 的公共分類賬來存儲交易細節。
然而,建立在賬本上的支付網絡並沒有利用挖礦來驗證和記錄新交易。相反,XRP 賬本要求受信任的驗證節點在創紀錄的時間內達成共識並維護交易賬本——大約每 3 到 5 秒一次。這些受信任的節點統稱為唯一節點列表或 UNL。
因此,與比特幣及其工作量證明共識協議不同,XRP 賬本採用基於聯邦拜占庭協議 (FBA) 模型的共識機制。
由於 XRP 賬本不需要挖礦,因此其原生代幣 XRP 在其開發的早期階段就被預挖了。 2013 年共有 1000 億個 XRP 被預挖並推出。今天,超過 460 億個 XRP 總供應量在流通。請注意,除了 XRP 之外,還可以與 Ripple 生態系統中的其他貨幣進行交易。
4) 公鏈對比
與BTC對比:
a. Ripple和比特幣一樣都是開源的,通過P2P傳播網絡,xrp和比特幣一樣可以在賬戶與賬戶之間轉移,不需要任何第三方軟件。
b. Ripple和比特幣一樣都是通過互聯網發送,交易是不可逆轉的,都提供數字貨幣獨有的防偽證明。
c. Ripple使用了和比特幣一樣的底層加密技術
d. Ripple has multi-signature support (Ripple支持多簽名認證)
e. 交易費用極低
f. 任何人都可以運行Ripple服務器
g. Ripple網絡支持多種貨幣。除了自己的Ripple幣,它還支持法定貨幣(例如美元、歐元、日元等),並打算在近期支持比特幣,未來有可能支持所有虛擬貨幣。
h. Ripple網絡自動進行匯率換算。也就是說,用戶可以用任何一種類型的貨幣向他人支付另外任何一種類型的貨幣,從而實現所有貨幣的全網流通。
i. Ripple的交易確認過程可在幾秒鐘之內完成。 Ripple引入了一個“共識(Consensus)”機制,通過特殊節點的投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對交易進行驗證和確認。
j. Ripple客戶端不需要下載區塊鏈,它在普通節點上捨棄掉已經驗證過的總帳本鏈,只保留最近的已驗證總帳本和一個指向歷史總帳本的鏈接,因而同步和下載總帳本的工作量很小。與BTC不同
k. Ripple無需也不能挖礦。
l. Ripple幣的總量非常不能增加,而且只能遞減。該公司已經創造出了1000億個單位的Ripple幣,計劃最終向外發行75%的Ripple貨幣供應,並承諾永不增發。用戶在進行每次交易時要花費一定的Ripple幣(金額非常非常低,大約是1/1000美分),這個交易費不交給任何人,只是憑空消失。因此Ripple幣只會越來越少,但減少的速度非常慢。
7. LUNA(Terra)
1) 簡介
Terra 是一種區塊鏈協議,它使用與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來為價格穩定的全球支付系統提供動力。根據其白皮書,Terra將法定貨幣的價格穩定性和廣泛採用與比特幣(BTC)的審查阻力相結合,並提供快速且負擔得起的結算。
Terra 的開發始於 2018 年 1 月,其主網於 2019 年 4 月正式啟動。截至 2021 年 9 月,它提供與美元、韓元、蒙古圖格里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掛鉤的穩定幣——以及它打算推出更多選項。
Terra 的原生代幣 LUNA 用於穩定協議穩定幣的價格。 LUNA 持有者還可以提交治理提案並對其進行投票,使其具有治理令牌的功能。
2) 產生原因
Terra 試圖通過使用與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來使自己與眾不同,並表示它將加密貨幣的無國界優勢與法定貨幣的日常價格穩定性相結合。
3) 價值
它通過一種算法來保持一對一的掛鉤,該算法會根據其需求自動調整穩定幣的供應。它通過激勵 LUNA 持有者根據需要以有利可圖的匯率交換 LUNA 和穩定幣,以擴大或收縮穩定幣供應以滿足需求。
Terra 區塊鏈使用基於 Tendermint 的權益證明共識算法進行保護,其中 LUNA 代幣持有者將其 代幣作為抵押品以驗證交易,並獲得與所質押的 LUNA 數量成比例的獎勵。代幣持有者也可以委託其他人代表他們驗證交易,分享產生的任何收入。 Terra 還為驗證節點提供了關於幫助保持網絡安全的最佳實踐的額外指導。
4) 公鏈對比
與其他公鏈對比:
a. Terra穩定幣算法穩定幣賽道UST是妥妥的第一,並無實物資產做抵押,因此尤其是極端行情下很容易出現價格波動
b. 目前Terra的生態佈局過度集中於DeFi領域,在更能帶流量的NFT和GameFi上乏善可陳,並未孕育出知名的原生型應用,這將極大限制後續的用戶增長。
c. 儘管Terra支撐的金融支付應用CHAI監管友好且發展迅猛,相較其他本土的支付巨頭在規模體量上完全無法構成威脅
8. DOT(Polkadot)
1) 簡介
Polkadot 是一種開源分片多鏈協議,它連接和保護專用區塊鍊網絡,促進任何數據或資產類型的跨鏈傳輸,而不僅僅是代幣,從而允許區塊鏈彼此互操作。
Polkadot 被稱為第 0 層元協議,因為它是第 1 層區塊鍊網絡的基礎並描述了一種格式,稱為平行鏈(平行鏈)。作為一種元協議,Polkadot 還能夠根據其代幣持有者社區的意願,通過鏈上治理自主、無分叉地更新自己的代碼庫。
Polkadot 協議可以連接公有鍊和私有鏈、無需許可的網絡、預言機和未來的技術,讓這些獨立的區塊鏈可以通過 Polkadot 中繼鏈來無信任地共享信息和交易。
Polkadot 有四個核心組件:
中繼鏈:Polkadot 的“心臟”,有助於在不同鏈的網絡之間建立共識、互操作性和共享安全;
平行鏈:可以擁有自己的代幣並針對特定用例進行優化的獨立鏈;
平行線程:類似於平行鏈,但具有基於經濟的現收現付模式的靈活連接;
橋:允許平行鍊和平行線程與以太坊等外部區塊鏈連接和通信。
2) 產生原因
Polkadot 旨在為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互聯網(也稱為 Web3)提供基礎。 Polkadot 為支持由用戶控制的去中心化網絡提供了基礎,並簡化了新應用程序、機構和服務的創建。
Polkadot 是一個分片的多鍊網絡,這意味著它可以並行處理多條鏈(“平行鏈”)上的許多交易。這種並行處理能力提高了可擴展性。
使用 Substrate 框架可以快速輕鬆地開發自定義區塊鏈,並且 Substrate 區塊鏈旨在易於連接到 Polkadot 的網絡。該網絡還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允許參與者之間共享信息和功能。 Polkadot 可以自動升級,無需分叉即可實現新功能或消除錯誤。
該網絡擁有高度複雜的用戶驅動治理系統,所有代幣持有者都可以對網絡的運行方式進行投票。團隊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不斷變化的條件在 Polkadot 上定制自己的區塊鏈治理。提名人、驗證人和核對人都履行各種職責,以幫助保護和維護網絡並消除不良
3) 價值
Polkadot 的原生 DOT 代幣有三個明確的用途:為運營和安全性質押,促進網絡治理,以及綁定代幣以連接平行鏈。
該網絡使用帶有驗證者和提名者的 NPoS(提名證明)機制。提名者用他們的代幣支持驗證者。這些質押的代幣通過使行為不端變得異常昂貴,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鏈的安全性。
驗證者被質押在中繼鏈上,並確認來自不同平行鏈的交易。這種獨特的有效性方案使鏈能夠在相同的規則下安全地相互交互,同時保持獨立管理。
在Polkadot 公投後網絡重新命名後,DOT 餘額增加了 100,因此一個舊 DOT 相當於 100 個新 DOT。這意味著 2020 年 8 月最初的 1000 萬個舊 DOT 的最大供應量變成了 10 億個新的 DOT 代幣。重新命名純粹是為了避免使用小數並簡化計算。雖然所有餘額都增加了 100 倍,但這並沒有影響 DOT 的分配或持有人的比例份額。
4) 公鏈對比
Polkadot和以太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開發層面和治理層面。
a. Polkadot上開發者可以從頭編寫自己的區塊鏈並自由地設計應用邏輯,但在以太坊上,智能合約的執行效率會因為其執行環境而受到很大限制。以太坊的2.0升級仍是同構的分片場景,雖然可能在治理上有些不同但這些分片在技術上是一模一樣的,可開發性有限,不能滿足搭建的應用所需的靈活性和可定制性要求。以太坊是開源的智能合約平台,Polkadot的核心為中繼鏈,沒有智能合約。 Polkadot被設計成可擴展的區塊鏈開發、部署和交互測試平台。 Polkadot生態中Substrate開發平台這一自由度極高的技術框架,實現可定制、高可用,讓開髮變得更快捷靈活。
b. 治理層面也是以太坊和Polkadot的重要區別。以太坊的鏈下治理模式面臨著效率低、核心開發者流失等問題,並同時受到開發者、礦工、節點以及持幣人等多個方面的製約,耗費的周期長。優點則是擁有更多審核研究的時間,提升了安全性。
c. 綜合來說 以太坊的優勢是擁有實力最領先的開發者社區,同時擁有巨大的行業先發優勢和共識。
d. 以太坊Solidity已經成為區塊鏈入門的普及語言,生態龐大。 Polkadot的操作語言與開發平台Substrate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與開發自由
Polkadot和Cosmos的區別存在於系統架構、安全、治理方式三個方面
a. Polkadot和Cosmos在跨鏈通信協議的架構與設計目標存在區別。 Polkadot 的目標是在平行鏈之間傳遞任意消息,如智能合約或完成任何其他類型的通信,因此結構更為複雜。而Cosmos 專注於區塊鏈之間的資產轉移,協議更簡單。
Polkadot使用共享安全性的機制來保證跨鏈通信的安全,所有的平行鏈具有同樣的安全級別,因此信息在鏈間傳遞時可以互相信任,保證了數據可用性。同時,釣魚者fishman的存在與激勵可以監測平行鏈的惡意活動,並提交中繼鏈進行全網回滾,這是對安全進一步保證。對於Cosmos,網絡中每條鏈zone都擁有自身獨立的驗證者,安全性不受其他鏈的影響,將存在與驗證者串謀作惡的鏈。 Cosmos的運行方式是,將zone連接到去信任的通信中心鏈Hub,由Hub驗證另一條zone的驗證者可信後再傳輸信息。
b. Cosmos的網絡作惡成本低,整體安全性不如Polkadot,但同時因為鏈之間的獨立性,避免了一條鏈腐蝕其他鏈的情況。 Polkadot的網絡不允許作惡,平行鏈作惡的成本與難度高,一旦作惡將影響整體系統安全性,觸發全網回滾。
c. Polkadot 和Cosmos在兩種不同的安全模式下運行,Polkadot的平行鏈具有全局共享安全性,而Cosmos的每條鏈都是獨立自我保護。 Polkadot的中繼鏈的共識算法為GRANDPA共識,可以快速地在平行鏈上敲定區塊。平行鏈掌控自身的狀態機與本地規則,出讓一部分安全性給中繼鏈以此獲得系統整體的安全共享。共享安全性的意義在於,對於開發者也可以更加專注於開發自身的業務,不必花費時間和成本尋找和維護驗證人節點。 Cosmos採用Tendermint共識算法,每條區塊鏈zone都是獨立並進行自我保護的,每條鏈運行自己的共識機制,需要自己維持網絡安全性,每條鏈的驗證者僅僅負責保障該條鏈的安全。對比Polkadot,由於中繼鏈的驗證者對平行鏈狀態變化有最終決定權,雖然釣魚者的設定可以減少驗證者的惡意活動,但對於需要更多控制權的應用,並不能在Polkadot裡完全控制自己的鏈,而Cosmos的zone可以掌握自己鏈的完全控制權,例如,幣安鏈無法放棄對交易出塊的控制權,因此幣安Dex選擇基於Cosmos開發。
d. Polkadot與Cosmos在治理和成員資格方面存在區別,Cosmos類似安卓系統,Polkadot則類似於蘋果。 Cosmos不存在股東的成員資格規則,接入門檻低,只要使用IBC標準便可接入hub下載。 Hub本身擁有主權,搭建的目的是鏈接其他的區塊鏈zone,每個zone的安全性自負。在治理方式上,不同於Polkadot由投票者持有的DOT進行權益加權投票,由於鏈間的獨立性,Cosmos沒有適用於整個區塊鍊網絡的中心規則, Hub鍊和每條Zone 鏈都有著自己的治理過程。 Polkadot由於平行鏈的數量有限,因此接入門檻更高。 Polkadot將通過拍賣的機制分配中繼鍊和平行鏈的插槽,由出價最高者通過鎖定Dot獲得。平行鏈一旦接入Polkadot網絡,便具有了共享的安全性。
綜合評比各個主流區塊鏈平台的功能性與安全性,絕大多數開發者首選的區塊鏈開發平台還是以ETH、Cosmos和Polkdot為主:以太坊具有強大的開發者社區、Cosmos運行更加獨立自主、Polkadot的可操作性與安全性更強,開發者將根據各自應用的需求在其中作出選擇。
9. AVAX(Avalanche)
1) 簡介
Avalanche 是區塊鏈行業中最快的智能合約平台,以完成時間來衡量。 Avalanche 速度極快、成本低廉且環保。任何支持智能合約的應用程序都可以通過部署在 Avalanche 上超越競爭對手,目標是構建可擴展的去中心化金融生態。
AVAX 是 Avalanche 的原生代幣。它是一種硬頂、稀缺資產,用於支付費用、通過質押保護平台,並在 Avalanche 上創建的多個子網之間提供基本的記賬單位。
2) 產生原因
2021 年是在以太坊擁擠的背景下出現多個區塊鏈的一年。 Avalanche 就是這樣一種區塊鏈,它承諾每秒進行超過4、500筆交易——比當前的PoW以太坊快一千倍。
Avalanche-Ethereum 橋,用戶現在可以輕鬆地將基於以太坊的資產轉移到 Avalanche。像這樣的發展足以讓網絡在更廣泛的加密世界中獲得普及。
3) 價值
Avalanche 於 2020 年 9 月 21 日在主網上啟動。從那時起,該平台已經發展到保護超過400 多個單獨的項目、6400 萬美元以上的 AVAX 被燒毀(減少供應)、1200 多個單獨的區塊生產驗證器以及超過 130 萬的社區成員。
4) 公鏈對比
Avalanche和以太坊、Solana區別
a. Avalanche是一個開放源代碼的區塊鏈平台允許任何人編寫和部署智能合約,並構建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序。有別於以太坊,從性能上來看,Snow 協議使基於Avalanche的所有區塊鏈可以每秒都能處理數千筆交易,接近Visa處理速度支持大於4500TPS,相對於以太坊的~15TPS。
b. 從結構上來看:在Avalanche中,平台內置了3個區塊鏈,並且所有3個區塊鏈均通過默認子網進行了驗證。這3個默認區塊鏈如下所示:1. X-Chain是基於DAG的支付鏈,用於創建和交易智能數字資產。 2. P-Chain管理有關Avalanche網絡的元數據。它的API允許節點創建子網,向子網添加驗證器以及創建區塊鏈。 3. C-Chain是以太坊虛擬機的一個實例,由Avalanche的共識協議提供支持。人們可以使用C鏈的API在C鏈上創建智能合約,並執行以太坊上的其他任何事務。除了這3個默認鏈之外,Avalanche還能夠支持其他多個鍊及其自定義虛擬機。此功能使開發人員可以創建自定義dApp和區塊鏈,子網是一組動態的驗證器,它們協同工作以就一組區塊鏈的狀態達成共識。每個區塊鏈由一個子網驗證。一個子網可以驗證許多區塊鏈。一個節點可以是許多子網的成員。 Avalanche上的每個區塊鏈都是VM的實例。虛擬機(VM)定義區塊鏈的應用程序級邏輯。在技術上,它指定了區塊鏈的狀態、狀態轉換函數、事務以及用戶可以通過其與區塊鏈進行交互的API。
c. Solana區塊鏈以高速著稱,目前支持每秒50–65k的TPS和400ms的塊時間,相比Avalanche至少4.5K的TPS在速度上具有優勢。 Solana沒有採用Sharding分片或第二層這樣的複雜解決方案,而是在技術上進行突破,開創了多個技術創新,其中一個是歷史證明proof of history(POH)。從理論上講,POH加蓋時間戳記的交易將成倍增加加密貨幣區塊鏈的可擴展性,而不會犧牲其安全性或分散性。 Google和Intel數據庫中就採用了此類技術。除了速度,Solana還從解決了Ethereum的高費用,提供0.00001美元每筆交易的費用。 Solana區塊鏈的核心思想是最大限度提升單個節點的性能,優化去中心化節點網絡。相比實用的基於拜占庭容錯(PBFT)的權益證明(PoS)系統(如Tendermint)支持約1000個TPS,節點數為100–200個。 Solana是一個類似於PBFT的PoS區塊鏈,在當前testnet迭代中支持超過50000個TPS和超過200個節點,使其成為性能最好的區塊鍊和世界上第一個web規模的去中心化網絡。
Avalanche的重心是構建去中心化的金融互聯網,基於其接近Visa的交易速度(>4500TPS)和隨著其公鏈的互操作性增強,諸多Ethereum項目將會與Avalanche雙向資產流動;不過Avalanche的生態發展還處於初期,而且其發展路線圖目前並不清晰;Solana以高性能著稱,接近50–65k個TPS,是FTX的首席執行官SBF甚為倚重的項目,不過其能否與其他競爭對手抗衡,例如以太坊2.0和Polkadot,還是值得保留。從整體上看,Solana在團隊和投資陣容上相比Avalanche稍微遜色;另外Solana的SOL代幣分配並非十分合理,並無早期鎖倉,這對SOL長期價格影響並非一個良好信號。
10. MATIC(Polygon)
1) 簡介
Polygon 設想了一個不同的區塊鏈能夠自由、輕鬆地交換價值和信息的世界——消除當今大多數區塊鏈之間的技術和意識形態分歧。
該項目最初被稱為 Matic Network,但隨著項目範圍的擴大,後來更名為 Polygon。雖然 Matic 是以太坊的一個簡單的第 2 層擴展解決方案,但 Polygon 是一個大規模擴展、協作區塊鍊網絡的基礎設施,保留了它們的自主權。
Polygon 提供了多種模塊,開發人員可以使用這些模塊輕鬆部署和配置他們自己的自定義區塊鏈。其中包括共識和治理模塊,以及各種執行環境和虛擬機實現。
以這種方式啟動的區塊鏈被配置為受益於 Matic權益證明(PoS) 側鏈,該側鏈使用驗證者網絡顯著加快交易速度並將費用降至最低——同時最終確定以太坊主鏈上的所有內容。
Polygon 支持兩種類型的鏈:獨立鍊和安全鏈。簡而言之,獨立鍊是與以太坊直接兼容的自治區塊鏈,而安全鏈只是通過利用專業驗證者網絡來引導其安全性。
2) 產生原因
Polygon 解決了當今以太坊面臨的一些主要挑戰——例如高額費用、糟糕的用戶體驗和低交易吞吐量。
就智能合約平台而言,以太坊目前在該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然而,多年來,網絡擁塞、高交易費用和網絡難以擴展等問題該平台旨在打造“以太坊的區塊鏈互聯網”——即與以太坊兼容的區塊鏈的多鏈生態系統。它希望通過提供一個易於使用的框架來實現這一點,該框架允許開發人員單擊一下即可啟動他們自己的自定義以太坊兼容區塊鏈。
3) 價值
Polygon 通過為開發人員提供一套可用於創建超可擴展和高性能區塊鍊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 DApps ) 的工具,極大地擴展了原始 Matic Network 項目的願景和範圍。
它在市場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是唯一支持以太坊虛擬機 (EVM) 的可擴展性解決方案,使連接的鏈能夠保持自我主權安全,同時還確保彼此與以太坊主鏈之間的互操作性。
與其他一些平台不同,Polygon 生態系統中的鏈不會被迫利用其作為服務層的安全性,但由於任意消息傳遞功能,它們仍然可以在彼此之間傳遞消息。這確保了開發人員可以構建真正可互操作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可以大規模利用多個鏈的獨特屬性。
由於在 Polygon 上構建與在以太坊上構建非常相似,因此該平台可供世界上最大的區塊鏈開發社區立即訪問——他們現在能夠構建高度可擴展的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可以充分受益於以太坊的網絡效應而無需放棄任何東西。
4) 公鏈對比
與其他公鏈對比:
a. Polygon Network是由Binance和Coinbase支持的Layer 2 擴展解決方案,它提供了通用的Layer 2平台,使以太坊開發人員能夠擴展其DApp並實現大規模應用。在初始階段,Polygon 已在以太坊之上啟動了其混合PoS + Plasma側鏈,現在Polygon 已成為該領域增長最快的DApp平台之一。實現區塊鏈技術廣泛採用,Polygon Network在充分利用主鏈的安全性和分散化的同時,在不影響安全性的情況下實現高吞吐量,提供了巨大的伸縮能力。
b. Polygon 生態特色:DeFi、NFT、遊戲等並行推進,目前統計到的 Polygon 生態內項目(包括部署在 Polygon 上的 DApp 以及上線 Polygon 主網、將集成 Polygon 和與 Polygon 達成確定性合作關係的項目)超過 120 個,其中游戲、NFT 和 DeFi 項目佔據主導,包括近 40 個 DeFi 項目、近 60 個遊戲和數字收藏類項目以及其他類別項目——這個數量儘管與以太坊相比相形見絀,但著實提供了一種可行性方案或示範樣板。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