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代幣經濟學?它的重要性何在?
代幣經濟學研究的是代幣的經濟運作模式。代幣經濟學描述了影響代幣用途和價值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代幣的創造和分配,供應和需求,激勵機制和代幣銷毀時間表。對於加密貨幣項目來說,完善的代幣經濟模型是成功的關鍵。在決定參與項目之前,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務必仔細評估項目的代幣經濟學。
Tokenomics(代幣經濟學)一詞由“token”(代幣)和“economics”(經濟學)組合而成。在進行加密貨幣項目的基礎研究時,了解代幣經濟學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您不僅要關注白皮書、創始團隊、路線圖和社區發展,也同樣要了解代幣經濟學,因為這是評估區塊鏈項目未來前景的核心。開發加密貨幣項目時應精心設計代幣的經濟模型,以確保長期可持續發展。
加密貨幣經濟學初探
區塊鏈項目都會圍繞代幣設計其運作機制,以鼓勵或阻止各種用戶行為。其原理類似中央銀行通過印製貨幣、實施貨幣政策來鼓勵或抑制消費、貸款、儲蓄和貨幣流動。請注意,這裡的“代幣”一詞涵蓋了加密貨幣(coin)和代幣(token)。點擊此處,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與法幣不同,代幣經濟學的規則是通過代碼實現的。這些規則公開透明,可以預測,且很難改變。
我們以比特幣為例。比特幣預先設定的總供應量為2100萬枚。該幣以挖礦的方式產生並進入流通市場。礦工每10分鐘左右可挖出一個區塊,並得到一些比特幣作為獎勵。
獎勵,也叫區塊補貼。每挖出21萬個區塊,獎勵就會減半。按照這個時間表,獎勵每四年就會減半一次。自2009年1月3日,也就是比特幣網絡上首個區塊(即創世區塊)問世以來,區塊補貼已經減半三次,從50比特幣減至25比特幣,再減至12.5比特幣,目前為6.25比特幣。
根據這些規則很容易得出,2022年將有大約328,500枚比特幣被開采出來。計算方法是用一年的總分鐘數除以10(每10分鐘開采出一個區塊),然後乘以6.25(每個區塊會發放6.25比特幣作為獎勵)。我們可以由此推算出每年開采的比特幣數量,而最後一個比特幣預計將在2140年左右被開采出來。
比特幣的代幣經濟模型中還包括交易費。新區塊得到驗證後,礦工就會收到一筆交易費用。隨著交易規模擴大,網絡愈發擁堵,交易費用也會隨之上漲。這一設計有助於杜絕垃圾交易,並能在區塊補貼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激勵礦工繼續驗證交易。
簡而言之,比特幣的運作機制設計得既簡單又巧妙。一切都是透明且可預測的。圍繞比特幣設計的激勵機制使參與者有動力持續為加密貨幣注入價值,保持網絡穩定運行。
代幣經濟學的關鍵要素
代幣經濟學一詞囊括了影響加密貨幣價值的各類因素。這個術語首先是指由創立者設計的加密貨幣的經濟結構。以下是在研究加密貨幣的代幣經濟學時需要考察的一些關鍵要素。
代幣供應
對任何商品和服務而言,供應和需求都是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加密貨幣也是如此。下面是衡量代幣供應的幾項關鍵指標。
第一個是最大供應量,即預設代碼規定的代幣數量上限。比特幣的最大供應量為2100萬。萊特幣的硬頂是8400萬,幣安幣的最大供應量是2億。
有些代幣沒有供應量上限。以太坊網絡的以太幣供應量每年都在增加。 USDT、USDC和BUSD等穩定幣不存在最大供應量,因為這些幣是基於支持儲備量發行的。理論上,這些幣種的供應量可以不斷增加。狗狗幣和Polkadot是另外兩種沒有供應上限的加密貨幣。
第二個指標是流通供應量,即流通中的代幣數量。代幣可以鑄造和銷毀,或者以其他方式鎖定。這對代幣的價格也會產生影響。
查看代幣供應量,就能大概了解最終會生成多少代幣。
代幣效用
代幣效用是指代幣的既定用途。例如,幣安幣的效用包括為BNB鏈提供動力,在BNB鏈上支付交易費和享受交易費折扣,以及作為BNB鏈生態系統上的社區效用代幣。用戶還可以通過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產品質押幣安幣,賺取額外收入。
代幣還有許多其他用例。治理代幣的持有人有權對代幣協議的更改進行投票。穩定幣可作為貨幣使用,而證券型代幣則代表了金融資產。例如,一家公司可以在首次代幣發行(ICO)期間發行代幣化股票,授予持有人所有權和股息。
這些都可以幫助您確定一種代幣的潛在用例,對了解該代幣的未來走向至關重要。
分析代幣分配
除供應和需求外,還需要了解代幣的分配方式。大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採取的行為有所不同。了解持有代幣的實體類型後,您可以進一步推斷持有者可能如何交易,而他們的交易方式將左右代幣的價值。
一般而言,有兩種推出和分配代幣的方式:公平推出和預挖後推出。公平推出是指在代幣被鑄造和分配給公眾之前,沒有人先行入手或進行小範圍分配。比特幣和狗狗幣都採取了這種推出方法。
第二種方式中的預挖指的是在將加密貨幣在提供給公眾之前,先鑄造一部分並分配給一個特定的群體。以太坊和幣安幣就進行了預挖。
一般而言,您需要注意代幣的分配是否平均。通常情況下,由一些大型機構持有絕大部分代幣意味著風險較大。如果耐心的投資者和創始團隊持有多數代幣,持有者的利益會更加一致,更可能取得長期成功。
您還要了解一下代幣的鎖定和釋放時間表,看看是否會有大量代幣進入流通,從而給代幣的價值帶來下行壓力。
了解代幣的銷毀情況
許多加密項目會定期銷毀代幣,這意味著一些代幣會永久退出流通。
例如,幣安幣採用銷毀代幣的方式使部分代幣退出流通,從而減少總供應量。幣安幣的預挖量為2億枚。截至2022年6月,幣安幣的總供應量為165,116,760枚。未來還有大量幣安幣會被銷毀,直至剩餘量為最初總供應量的50%。這意味著BNB的總供應量將減少到1億。同樣,以太坊在2021年也開始銷毀以太幣以減少其總供應量。
減少代幣供應,即為通貨緊縮。相反,不斷擴大代幣通盈,即為通貨膨脹。
激勵機制
代幣的激勵機制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激勵參與者從而確保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是代幣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比特幣中的區塊補貼和交易費用設計堪稱簡潔模型的典範。
權益證明機制是另一種越發普遍的驗證方法。在這一設計下,參與者需要鎖定代幣來驗證交易。一般來說,鎖定的代幣越多,被選為驗證者並因驗證交易而獲得獎勵的機會就越大。這也意味著,如果驗證者試圖破壞網絡,他們自己的資產將面臨風險。這些設定激勵參與者誠實行事,能夠保持協議的穩健性。
許多DeFi項目都利用了創新的激勵機制來實現快速增長。在加密貨幣借貸平台Compound上,投資者可以在Compound協議中存入加密貨幣,收取利息,並獲得COMP代幣作為額外的獎勵。此外,COMP代幣還是Compound協議的治理代幣。這些設計協調了Compound與所有參與者的利益,有利於項目的長期發展。
代幣經濟學的發展方向何在?
自2009年比特幣網絡的創世區塊創建以來,代幣經濟學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開發人員已經探索了多種代幣經濟模式。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比特幣的代幣經濟模式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依然在運作當中。其他一些模式設計不良的代幣則陷入了困境。
非同質化代幣(NFT)採用了另外一種基於數字稀缺性的代幣模式。房地產和藝術品等傳統資產的代幣化可能在未來催生新的代幣經濟學創新。
總結
如果想要進入加密貨幣領域,代幣經濟學是您必須了解的基本概念。代幣經濟學涵蓋了影響代幣價值的主要因素。要注意的是,評估時不能以一概全。應該將盡可能多的因素納入考量,進行整體分析。代幣經濟學可以與其他基本面分析工具相結合,有助於更全面地判斷項目的未來前景及其代幣的價格。
歸根結底,代幣的運作模式將對其用途、建立網絡的難易程度以及用戶對代幣青睞程度產生重大影響。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