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公鏈對比(11-20)
11. NEAR(NEAR)
1) 簡介
NEAR是一個去中心化應用程序(DApps)的開發平台。它建立在 NEAR 協議之上,該協議使用權益證明(PoS) 共識機制來支持其對開發人員友好的公共分片平台。它的可擴展性和低成本使其對構建 DApp 的開發人員非常有用。它也是氣候中性的,這意味著該平台有意識地致力於通過綠色舉措來衡量、減少和抵消其碳足跡。
該平台具有許多功能,可以方便地開發去中心化應用程序。它使用各種命令行界面(CLI)工具,兼容各種錢包應用,並包含互操作模塊,為開發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直觀和可擴展的生態系統。
可擴展性是所有區塊鍊網絡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許多平台通過減少去中心化和使用高端硬件來提高網絡的吞吐量來實現更高的可擴展性。 NEAR 協議不是這些項目之一,它可以線性擴展到數十億用戶,而不會影響其去中心化。
NEAR 不是一個專門的、特定於任務的區塊鏈,而是一個通用平台,允許開發人員在其上創建各種 DApp。作為第一層協議,它與業內一些最受歡迎的項目競爭,包括以太坊(ETH)、卡爾達諾(ADA)和波卡(DOT)。由於其操作分佈在數十萬個節點上,NEAR 的功能類似於“社區運營的雲”。
2) 產生原因
以太幣穩步上升為第二大加密貨幣的主要動力是基於智能合約的應用程序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 空間的發展和普及。然而,雖然延遲更新、擁塞和高費用繼續困擾著以太坊網絡,但NEAR等替代平台已經出現,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3)價值
分片是NEAR使用的一種重要機制,通過分片將數據分成更小的塊進行存儲,它使網絡能夠並行處理計算,從而大大提高了吞吐量。比特幣 (BTC)要求每個節點存儲區塊鏈的全部歷史記錄並驗證每筆交易,在高活動期間,這可能會阻塞整個網絡。
NEAR 通過拆分網絡和消除網絡上節點的容量限制來解決此問題,以實現更高的可擴展性。此外,儘管大多數其他分片技術都涉及使用複雜的節點硬件,但 NEAR 以一種保持其節點簡單、輕便和高效的雲託管方式來製定其分片策略。
這種分片系統確保了可擴展性,並且通過使用水平方法(特別是通過其最近的 Doomslug共識機制),網絡可以並行運行無限數量的分片,使 NEAR 成為開發 DApp 的引人注目的多功能解決方案。
分配的驗證節點網絡維護每個分片,這種分工允許更動態地分配計算任務。這將網絡的容量提高到每秒近 100,000 筆交易。此外,NEAR 旨在提供比以太坊便宜得多的交易費用。
然而,可擴展性和成本並不是 NEAR 唯一關注的領域。該集體還關注可訪問性問題。區塊鏈在不斷發展的行業中仍然是一項發展中的技術,因此最終用戶使用或理解項目可能很複雜。這也給開發人員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導致一些 DApp 儘管功能齊全,但仍難以獲得採用。
對可擴展性的迫切需求也可能促使開發人員創建自己的區塊鏈平台,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而且不是很經濟,就像為了啟動一個網站而建立一個本地服務器場一樣。正如亞馬遜 AWS 和微軟 Azure 平台的出現為新的在線服務提供了基礎設施一樣,NEAR 希望為開發人員提供一個通用框架,以便更輕鬆地構建和維護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4) 公鏈對比與ETH對比:
a. 夜影協議,ETH2.0,Harmony,波卡,Cosmos都採用分片鏈的模式。不同的是NEAR維護的是單獨的主鏈。與ETH,DOT等公鏈相比,NEAR是採用分片技術的PoS公鏈,全方位去擊打以太坊的痛處,不僅要做到降低手續費,還要做到減緩區塊擁堵。 NEAR 區塊鏈上的每個分片可以單獨處理的交易比以太坊 1.0 多出 10 倍。 NEAR 區塊鏈最終將擁有 超過 100 個分片。這意味著,NEAR 最終每秒將能夠處理比以太坊 1.0 多 1000 倍的交易。
與以太坊不同, NEAR 協議是 單條區塊鏈 ,而各個分片植根於其上。像傳統的區塊鏈一樣,每個區塊都包含所有分片的所有交易,但是此數據並不存在於單個物理區塊中;因此,每個節點不用存儲所有數據。相反,驗證人僅存儲其特定分片的交易,而且該區塊中所有交易的列表是物理的存儲在該網絡的各驗證人的「 chunk 」中。這一模式可以在不犧牲高吞吐量的同時,確保 NEAR 不會在跨分片交易中出現雙花。 「chunk」設計和 資源的不斷重新分配 ,使 NEAR 可以實現更高效的跨分片通信。
12. LTC(LTC)
1) 簡介
Litecoin和 Dogecoin (DOGE) 使用相同的基於 Scrypt 的採礦系統,因此它們通常用於合併採礦 - 一種採礦池功能,使用戶能夠同時挖掘兩種不同的加密貨幣。但是,這兩種協議的經濟模型存在巨大差異。
狗狗幣有無限的代幣供應,不會定期減半。狗狗幣區塊每分鐘生成一次,比萊特幣快兩倍半。然而,萊特幣要稀缺得多,這使得它更適合作為長期持有的資產。
萊特幣是比特幣核心源代碼的一個分支,與比特幣有一些關鍵區別:它具有更快的塊生成時間(兩分半鐘,而比特幣是十分鐘),更大的總硬幣供應量,以及使用Scrypt散列函數而不是比特幣的SHA-256加密。
萊特幣還實施了最初計劃在比特幣網絡上部署的多項升級,例如隔離見證(Segwit),旨在提高其交易吞吐量。它還集成了稱為閃電網絡的第 2 層擴展解決方案。
2) 產生原因
萊特幣最初的目標是補充比特幣的經濟,而不是與之競爭。加密社區很快接受了這種說法,稱萊特幣是“比特幣黃金的白銀”,這使得該數字資產成為價值最高的硬幣之一,並且長期以來一直位居前五。 2013 年 11 月,它見證了巨大的價格飆升,使該資產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3) 價值
萊特幣最初是比特幣的一個分支,與其前身有幾個不同之處。首先,它超越了其父協議的出塊限制,出塊時間為兩分半鐘。其次,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Lee 將網絡架構為更輕、更快的比特幣版本。
萊特幣還使用 Scrypt 哈希函數而不是比特幣的 SHA-256,以避免被基於ASIC的礦工接管,並讓CPU和GPU礦工蓬勃發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ASIC 礦工實際上能夠開發基於 Scrypt 的硬件並滲透到萊特幣採礦經濟中。
萊特幣是為速度而設計的,而比特幣是為最大的安全性和不變性而設計的。作為比特幣的輕量級版本,它可以更快地處理交易並防止付款延遲。比特幣支付在大約九到十分鐘內處理完畢,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有點慢。然而,比特幣確實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因為它允許信息在交易被確認之前有更多時間傳播到全球對等網絡(或節點)。
您可以在 2,500 多家商店和商家使用萊特幣,包括 Travala、RE/MAX 和 eGifter。
4) 公鏈對比與BTC和其他公鏈對比:
a. 類別:資產類屬性+部分國家商家接受支付
b. LTC與BTC主要的差別在於,1.出塊速度:約2.5min(BTC為10分鐘),因此可以提供更快的交易確認。 2.萊特幣總量設定為8400萬,市值約為80億美金左右。 3.2019年經歷減半,目前出塊獎勵為12.5個LTC, 流通率約為80%, 挖礦膨脹率約為3.96%處於較低膨脹率水平 4.LTC的共識機制PoW採用的算法是scrypt加密算法,相比於BTC,在ASIC礦機出現前在普通電腦上進行LTC挖礦更為容易。
c. 支付上的應用前景:支持加密貨幣的商家,一般都會支持LTC,主要在於LTC的出塊速度與普及範圍較大,而且經過了2017年牛市的拋售,LTC的中心化程度也相對較低,在支付層面上更加靈活。
d. 但Litecoin現在每日的實際交易轉賬數量相較於BTC等數字貨幣還處於較低的水平,目前每日大約有5-7萬筆交易,活躍地址在15萬左右浮動。
e. 萊特幣一直有萊特銀的稱號,隨著2019年的減半,膨脹率也進一步降低,在支付領域與儲值領域也有類似於數字白銀的潛力。且LTC目前市值也處於可接受的範圍之內,在BTC逐步更大範圍合規後,LTC的市值潛力也會逐漸顯現出來
13. ATOM(Cosmos)
1) 簡介
Cosmos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14 年,當時該網絡的核心貢獻者 Tendermint 成立。 2016 年,Cosmos 發布了一份白皮書,並於次年舉行了代幣銷售。 ATOM 代幣是通過混合權益證明算法獲得的,它們有助於保持該項目的旗艦區塊鏈 Cosmos Hub 的安全。這種加密貨幣還在網絡治理中發揮作用。
2) 產生原因
Cosmos 為一個解決區塊鏈行業面臨的一些“最困難問題”的項目。它旨在通過提供連接區塊鏈的生態系統,為“緩慢、昂貴、不可擴展和對環境有害”的工作量證明協議(如比特幣使用的協議)提供解毒劑。
該項目的其他目標包括使區塊鏈技術對開發人員來說變得不那麼複雜和困難,這要歸功於一個模塊化框架,它揭開了去中心化應用程序的神秘面紗。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區塊鏈間通信協議使區塊鍊網絡更容易相互通信——防止行業碎片化。
3) 價值
加密行業中一些人的主要擔憂集中在區塊鍊網絡中的碎片化程度。存在數百種,但很少有人能夠相互交流。 Cosmos 旨在通過使這成為可能來扭轉這一局面。
Cosmos 被描述為“區塊鏈 3.0”——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確保其基礎設施易於使用。為此,Cosmos 軟件開發套件專注於模塊化。這允許使用已經存在的代碼塊輕鬆構建網絡。從長遠來看,希望復雜的應用程序因此可以直接構建。
可擴展性是另一個優先事項,這意味著與比特幣和以太坊等更老式的區塊鏈相比,每秒可以處理更多的交易。如果區塊鏈要實現主流採用,它們將需要能夠應對需求以及現有的支付處理公司或網站——甚至更好。
Cosmos 使用權益證明共識算法。持有更多 ATOM 代幣的驗證節點更有可能被選中來驗證交易並獲得獎勵。被發現不誠實行為的節點會受到懲罰——他們最終可能會失去他們所擁有的代幣。
4) 公鏈對比
與Polkadot對比:
Polkadot和Cosmos 做的事,就是提供強大的底層安全系統,使各個鏈連接起來,各種功能的不同區塊鏈都可以在這個網絡中共存和通信,也就是組建區塊鍊網絡(Internet of Blockchains)。簡單來說,主要解決的是鏈間信息孤島的問題,並提供跨鏈的基礎設施,並使鏈與鏈之間能夠以安全和去信任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流,並且允許開發人員開發跨鏈應用,比如說在以太坊上看法的應用不僅可以在以太坊使用,在其他鏈也可以使用。
a. Polkadot為了解決區塊鏈的可擴展性和可伸縮性,定義了一套平行鏈(Parachain)和中繼鏈(Relay chain),分別解決可擴展性和可伸縮性問題。其中,平行鏈負責數據運算和交易,多條平行鏈可以完成橫向擴展。而中繼鏈作為Pokaldot的一個中心,驗證各個平行鏈給出來的區塊,並給出最終確定性的證明。中繼鏈會給平行鏈分配驗證組,幫助驗證區塊,並參與決定是否允許新的平行鏈的加入等等,來解決區塊鏈的可伸縮性。
b. Polkadot就相當於一個插板,可以接各種電器:冰箱,電腦,洗衣機,電風扇,等等。它們可以處理不同的業務邏輯和任務,而接到插排上的各種各樣的電器,就是波卡不同的平行鏈。平行鏈就在Polkadot並行運行的各類單獨的Layer1 區塊鏈,作為polkadot的外部系統。整個 Polkadot 網絡中大部分計算工作都將委託給各個平行鏈進行處理,平行鏈會負責具體業務場景的實現。 Polkadot 對平行鏈的功能不作任何限制,平行鏈可以作為應用鏈實現任何應用場景,但它們自身卻不具備區塊的共識能力,它們將共識的職責渡讓給了中繼鏈,所有平行鏈會共享來自中繼鏈的安全保障。平行鏈之間可以通過 ICMP(Interchain Message Passing) 進行彼此通信,同時它們還會由分配給它的驗證人進行區塊驗證。但平行鏈有可能不是一條具體的鏈,Polkadot 中對其定義是:平行鍊是特定於某些應用程序的數據結構,它在全局上是一致的,並且可以由 Polkadot 中繼鏈的驗證人進行驗證。一些平行鏈可能是某些 Dapp 特定的鏈,也可能是專注於諸如隱私或可拓展性等特定功能的平行鏈,可能還會存在一些實驗性質的平行鏈,總之平行鏈在本質上不一定必須是區塊鏈。平行鏈由稱為校驗者(collator)的網絡維護者進行維護。收集人節點的作用是維護平行鏈的全節點,保留平行鏈的所有必要信息,並生成新的候選塊傳遞給中繼鏈驗證節點進行驗證並包含在 Polkadot 的共享狀態中。驗證者(Validator):驗證以及最終化平行鏈候選區塊,將其放入Polkadot的區塊中,完成後可獲得DOT獎勵。釣魚執法者(Fishermen):在網絡中通過釣魚執法懲治各種惡意行為,收取懲金作為獎勵。
c. Cosmos認為,幣可以脫離鏈,Cosmos的核心共識機制Tendermint,使得代幣可以跨區塊鏈進行轉移,Tendermint也是區塊鏈世界中較早基於拜占廷容錯協議的POS共識引擎。 Cosmos 把由許多獨立、平行運行的區塊鏈所組成的網絡上的區塊鏈,取名為區(zone),例如,假如比特幣公鏈接入cosmos生態,則比特幣公鏈就是cosmos的一個區。其中的部分區稱樞紐 (Hub),而不同的分區可以通過共享的樞紐來互相通信與互操作。 Cosmos 網絡上的第一個區就是 the Cosmos Hub(Cosmos 樞紐),這是Cosmos 自己開發的一個鏈。 Tendermint是一個協議層,the Cosmos Hub是一個中繼站類型的應用層。 Cosmos 網絡上所有的跨鏈資產轉移都要通過 the Cosmos Hub ,也就是說 the Cosmos Hub 起到了中央銀行結算的作用。 The Cosmos Hub負責管理各個獨立的zone,追踪記錄每個zone持有的代幣總量,並確保所有zone的代幣總量不變。每一個 Zone 有義務把自身產出的新區塊的實時情況匯報給 Hub 。 Hub 與 Zone 通過 IBC(Inter-Blockchain Communication) 協議直接通信,而 Zone 與 Zone 之間通過 IBC協議和the Cosmos Hub間接通信。這個IBC可以看作為cosmos區塊鏈的TCP/IP協議。當 Zone 對 Hub 建立起一個 IBC 連接,它可以自動訪問其他連接到該 Hub 上的 Zone ,這意味著 Zone 無需與其他 Zone 連接,而僅僅連接到 Hub 上即可。為什麼不直接在每個zone之間建立IBC連接,而需要通過the Cosmos Hub這個中介?隨著接入到網絡中 Zone 的數量上升,以直連方式實現通信會導致鏈路數量呈平方級上升。舉個例子,假如Cosmos 生態一共有10個除the Hub以外的zone,每個zone都要與其他zone兩兩之間建立直接聯繫,則一共有10*(10-1)/2=45條通信鏈路,而通過the Hub則只有10條通信鏈路。如果有100個zone,則要建立100*(100-1)/2=4950條。如果是1000個zone則要建立1000*(1000-1)/2=499500條。通信鏈路的快速的增長會讓cosmos網絡不堪重負。如果接入的鏈太多,不會讓所有的zone都介入到一個Hub,會有多個Hub,每個Hub接入一些鏈。上半年比較火的項目 IRIS 就是 Cosmos 上的一個 Hub。
d. 底層設計理念的差異。 Polkadot主張集權,也就是側鏈生態的區塊驗證將由Polkadot的中心Relay chain提供,同時它也需要負責運算和安全。這樣的設計,使得接入網絡的側鏈不需要自己去招募驗證人。而cosmos正好相反,Cosmos主張分權,Cosmos hub作為整個架構的中心只充當交互協調的作用,來記錄和傳輸數據。而接入網絡的其他側鏈,則需要自己來完成自己的生態治理。相對於Cosmos而言,Polkadot的管理哲學更偏向於中心包辦式。從某種角度上說,Polkadot更像是為Dapp這樣的架構服務的,由於Dapp沒有驗證人生態,只對接用戶和鏈數據,所以整個安全由Polkadot本身提供,Dapp使用者的代幣也都是Polkadot的代幣Dot。 Polkadot的理念更長遠,且更宏大,Polkadot強調各個鏈的數據交換。而Cosmos更務實,且落地性強,更強調token的價值交換。
e. 跨鏈的側重點不一樣。 Polkadot 旨在實現平行鏈之間任意的消息傳遞。而Cosmos 則聚焦於跨鏈資產轉移,其協議較為簡單。
14. ALGO(Algorand)
1) 簡介
Algorand是一個自我維持的、分散的、基於區塊鏈的網絡,支持廣泛的應用程序。這些系統安全、可擴展且高效,是現實世界中有效應用的所有關鍵屬性。 Algorand 將支持需要可靠性能保證的計算,以創建新的信任形式。 Algorand主網於 2019 年 6 月上線,截至 2020 年 12 月,每天能夠處理近 100 萬筆交易。
2) 產生原因
Algorand 的發明是為了加快交易速度並提高效率,以應對比特幣和其他區塊鏈的緩慢交易時間。 Algorand 的設計旨在降低交易費用,並且無需挖礦(如比特幣的能源密集型流程),因為它基於無需許可的純股權證明(PoS) 區塊鏈協議。
3) 價值
Algorand 區塊鍊是一種無需許可的純權益證明區塊鏈協議。與工作量證明(PoW) 區塊鏈不同,根區塊必須由隨機選擇的驗證者(使用計算能力)進行驗證,在純權益證明方法中,所有驗證者都是彼此已知的,並且只有同意下一個區塊以創建一個新區塊。
4) 公鏈對比
與ETH和波卡對比:
三個項目都是想要實現一個去中心化的無許可公鏈平台,承載去中心化的應用。
a. Algorand 的願景是做一個金融平台,用來承載各種金融資產和金融產品。這與以太坊在現階段的定位相似,然而不同的是 Algorand 從一開始就已經堅定了這一方向,使得 Algorand 的整個底層協議和產品線都對於這一應用方向做出了優化。 Algorand 不僅有著足以滿足金融交易速度需求的性能,同時還在協議層提供了各種針對實現金融產品所需要的特性,比如原子交易和 ASA (Algorand Standard Asset)等等。
b. Algorand 使用了基於可驗證隨機數(VRF,Verfied Random Function)的共識算法。 Algorand 共識算法通過所有節點在本地運行一個類似於抽彩票的 VRF 算法,來決定是否能夠參與到每一輪的共識當中。被選中的節點將能夠提出區塊,並和其餘節點一起驗證該區塊,並針對其達成共識。 Algorand 是用了純粹的權益證明機制(PPoS,Pure Proof-of-Stake)作為節點准入機制,即每個節點參與到共識中的概率與其所擁有的權益(即 ALGO 代幣數量)呈正相關。 Algorand 共識算法是第一個使用密碼學工具實現性能提升的共識算法,簡單而優雅,後續包括 Difinity 在內的許多知名公鏈都是用了 VRF 這一工具來實現共識算法。
c. Algorand 的開發包括兩部分:使用 Algorand 的原生特性和開發 Algorand 智能合約。 Algorand 提供的兩大原生特性是原子交易和 Algorand 標準資產(ASA)。這兩個功能是金融產品中最常用的兩個功能:標準資產用於發行代幣,用於替代金融資產;原子交易用於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實現代幣的交換。 Algorand 智能合約分為無狀態合約和有狀態智能合約。兩者區別在於使用需要使用鏈上的狀態存儲空間,如果僅僅需要簡單的邏輯判斷功能,那麼無狀態合約的能夠快速低成本的完成這一過程;而如果需要在鏈上存儲一些數據,那麼就需要使用有狀態智能合約來實現。
d. Algorand 的開發是由儉入奢的,如果應用只是需要發行和交易一個代幣,那麼 Algorand 原生自帶的 ASA 和原子交易功能就已經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如果應用想要更進一步,希望能夠實現一些自動化的託管和服務,那麼無狀態智能合約就可以滿足要求;如果想要實現更複雜的邏輯,比如投票和資產抵押等等,則可以使用有狀態智能合約實現。越是簡單的應用就越可以用簡單的邏輯去實現,這不僅讓應用更容易開發,同時也更保證了應用的安全性。
e. Algorand 的生態目前主要由各類資產構成,不僅包括 USDT 和 USDC 在內的穩定幣資產,還有包括 Props 和 Republic 在內的證券代幣和功能性代幣。除此以外,Algorand 也在積極的構建金融應用生態,與各種知名組織達成合作,為他們提供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
15. FTM(Fantom)
1) 簡介
Fantom 是一個有向無環圖 ( DAG ) 智能合約平台,使用自己的定制共識算法為開發人員提供去中心化金融 ( DeFi ) 服務。
連同其內部代幣 FTM,Fantom 旨在解決與智能合約平台相關的問題,特別是交易速度,開發人員稱他們已將其減少到兩秒以下。
監督 Fantom 產品供應的 Fantom 基金會最初創建於 2018 年,並於 2019 年 12 月推出 Fantom 的主網 OPERA。
2) 產生原因
旨在創建一個具有可擴展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智能合約平台。
3) 價值
Fantom 嘗試在智能合約的基礎上,使用一種全新的從頭構建的共識機制來促進 DeFi 及相關服務。
該機制 Lachesis 承諾更高的容量和兩秒鐘的交易完成,以及對傳統基於權益證明(PoS) 算法的平台的安全性的改進。
與以太坊相匹配,該項目吸引了希望部署去中心化解決方案的開發人員。根據其官方文獻,其使命是“賦予全球所有交易機構之間的兼容性”。
它的內部 PoS 代幣 FTM 構成了交易的支柱,並允許收費和質押活動,以及後者所代表的用戶獎勵。
通過 2018 年的代幣銷售,Fantom 籌集了近 4000 萬美元用於開發資金。
YFI創始人AndreCronje宣佈在Fantom鏈上推出類Loot遊戲Rarity,遊戲內包含11種角色,玩家可以通過探險獲得經驗值後完成升級。升級中的玩家可以利用角色特性製造道具,可在二級市場中出售。
另外,交易聚合協議OpenOcean已拓展到Fantom網絡。據悉,OpenOcean已將Fantom添加至其網絡列表中,同時還將與基於Fantom的DeFi項目連接,包括SushiSwap、SpiritSwap、SpookySwap和Curve等。
就連最昂貴的鏈上數據工具Nansen也宣布支持Fantom區塊鏈。據Fantom公告,鏈上數據工具Nansen宣布支持Fantom區塊鏈,用戶現可通過Nansen網站查詢Fantom相關鏈上數據。
比推此前報導,Nansen是一款鏈上數據工具,面向區塊鏈專業用戶,月費從150-2500美金不等,目前尚處於Alpha開發階段。
4) 公鏈對比
與其他公鏈對比:
Fantom是一個高度可擴展的區塊鏈平台,基於DAG(有向無環圖分佈式數據庫)技術支持智能合約,適用於DeFi、cryptodApp、以及企業解決方案,意在通過使用Lachesis協議來突破“老牌”區塊鏈設置的限制,與其它公鏈最大的區別,在於DAG技術帶來的交易數據存儲方式改變。
f. 在Fantom中,每一筆交易信息都可以生成單獨的單元,單元和單元之間只需要進行相互任意連接驗證,不用像一般區塊鏈要把交易合併打包出塊才算是完成交易,因而提高了交易並發量,實現了即時交易。
g. 由於Fantom能夠兼容以太坊EVM虛擬機,以太坊的DeFi應用可以一鍵平移到該公鏈上,享受該公鏈的低費率和高速交易。
h. Fantom通過橋接將各種鏈納入其網絡,例如以太坊、BSC、Polygon和Avalanche,以順應未來的多鏈趨勢。目前,SushiSwap和Curve等主要的以太坊項目都遷移到了Fantom,流量也一道引入。
16. BCH(BCH)
1)簡介
比特幣現金是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旨在成為具有快速支付、小額費用、隱私和高交易能力(大塊)的健全的全球貨幣。與實物貨幣(例如美元鈔票)直接交給被付款人的方式相同,比特幣現金付款也直接從一個人發送給另一個人。
作為一種無需許可的去中心化加密貨幣,比特幣現金不需要受信任的第三方,也不需要中央銀行。與傳統的法定貨幣不同,比特幣現金不依賴於銀行和支付處理商等貨幣中間商。政府或其他集中式公司不能審查交易。同樣,資金不能被沒收或凍結——因為金融第三方無法控制比特幣現金網絡。
2) 產生原因
2017 年,由於對比特幣可擴展性的擔憂,比特幣項目及其社區一分為二。結果是創建了比特幣現金的硬分叉,這是一種新的加密貨幣,支持者認為是比特幣項目作為點對點電子現金的合法延續。分叉時(區塊 478,558)的所有比特幣持有者自動成為比特幣現金的所有者。由化名中本聰發明的比特幣仍然是一種獨立的加密貨幣。
與比特幣 ( BTC ) 不同,比特幣現金旨在擴展以滿足全球支付系統的需求。
3) 價值
比特幣現金結合了黃金般的稀缺性和現金的可消費性。由於 2100 萬枚硬幣的總供應量有限,比特幣現金可證明是稀缺的,並且與實物現金一樣,可以輕鬆使用。交易速度很快,交易費用通常不到十分之一美分。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或電腦接受比特幣現金支付。
比特幣現金有各種用例。除了個人之間的點對點支付外,比特幣現金還可用於向參與的商家支付店內和在線商品和服務的費用。極低的費用促成了新的微交易經濟,例如給內容創建者小費和獎勵應用程序用戶幾美分。比特幣現金還減少了匯款和跨境貿易的費用和結算時間。其他用例包括代幣、簡化的智能合約以及使用 CashShuffle 和 CashFusion 等工具進行的私人支付。
4) 公鏈對比
與BTC公鏈對比:
a. 與比特幣 ( BTC ) 不同,比特幣現金旨在擴展以滿足全球支付系統的需求。在拆分時,比特幣現金塊大小從 1MB 增加到 8MB。增加的塊大小意味著比特幣現金現在可以處理更多的每秒交易(TPS),同時保持極低的費用,解決了比特幣 BTC 網絡上一些用戶遇到的支付延遲和高費用的問題。
b. 截至 2021 年 10 月,比特幣現金的區塊大小為 32MB,而比特幣的區塊大小為 1MB。
c. BCH基於UTXO模型,UTXO比較簡單且更容易實現去中心化,目前整個區塊鏈世界裡,還沒有項目達到中本聰系統設計的水平,即能夠支持高TPS,同時整個系統又比較健壯,BCH通過簡單的改變區塊的大小和縮短區塊的時間可以支持500-1000TPS。
17. TRX(TRON)
1) 簡介
該平台由科技企業家孫宇晨於 2017 年 9 月創立,他目前是 TRON 基金會的負責人,該基金會是一家協助 TRON 生態系統發展和成長的非營利組織。它通過首次代幣發行 ( ICO )籌集了總計 7000 萬美元的資金,並於 2018 年 6 月推出了其主網。從那時起,它已發展成為市值排名前 20 的加密貨幣之一,並曾短暫躋身前 10 名。
作為具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區塊鏈,TRON 允許開發人員構建和部署功能強大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 DApps ),這些應用程序幾乎可以設計用於任何目的——包括在線遊戲、去中心化交易所、收益農場、開放式借貸平台等。
2) 產生原因
TRON 是一個先進的區塊鏈平台,旨在通過一系列未經許可的工具、平台和協議來分散和民主化內容分發行業。
3) 價值
TRON 與 EOS 類似,網絡上的用戶需要獲取資源才能與智能合約進行交易或交互。在 TRON 上,這些資源分為四種類型:帶寬、CPU、存儲和 RAM。用戶需要凍結(暫時鎖定)他們的 TRX 以獲得帶寬和能量。
當用戶進行常規交易時,會消耗帶寬點,而智能合約交易也會消耗能量。帶寬和能量都會在 24 小時內逐漸恢復。
與大多數智能合約平台一樣,TRON 擁有自己的虛擬機——在這種情況下,稱為 TRON 虛擬機(TVM)。 TVM 本質上是用於在安全、分散但可靠的環境中運行智能合約的操作系統。據說 TVM 是圖靈完備的,但它的全部功能仍在被揭開。
TRON 由委託權益證明 (DPoS) 共識機制保護,該機制使用由 27 個超級代表 (SR) 組成的網絡來驗證交易並將其打包成塊。這些超級代表通過公開選舉投票就位,TRX 持有者根據他們的優點投票選出他們最喜歡的 SR。
超級代表還負責對 TRON 網絡提出改進建議——然後由其他 SR 和稱為 SR 合作夥伴的第二種類型的節點投票或拒絕。
TRON 旨在為去中心化互聯網提供動力,個人可以在不受地域限制、審查或限制的情況下訪問內容。它包括許多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的功能,包括:
鏈上治理
TRON 加入越來越多的區塊鏈平台以支持鏈上治理——通過選擇最終執行社區意志的超級代表和超級代表合作夥伴,讓 TRX 持有者在塑造平台的未來中發揮積極作用。
通過質押代幣參與投票過程的用戶將獲得網絡獎勵的一小部分作為回報。
代幣支持
與包括以太坊和幣安智能鏈在內的其他競爭智能合約平台一樣,TRON 支持多種代幣標準,可幫助開發人員支持一系列新穎的用例。其中包括 TRC-20、TRC-10 和 TRC-721(不可替代)令牌標準。
高可擴展性
TRON 旨在支持大規模的鏈上擴展,允許開發人員構建可以同時支持潛在數万用戶的應用程序。目前,TRON 的 DPoS 共識系統可以輕鬆處理每秒約 2,000 筆交易(TPS),但未來有計劃進一步改進。
完善的生態系統
作為最早進入主網的智能合約平台之一,波場TRON現在擁有完善的DApps和DeFi產品生態系統。這包括去中心化文件共享協議 BitTorrent、去中心化交易所 PoloniDEX 和 DeFi 平台的 JUST 生態系統。
由於波場的虛擬機與以太坊虛擬機(EVM)兼容,開發人員可以輕鬆地將他們的 DApp 從以太坊或其他與 EVM 兼容的區塊鏈移植到波場。
4) 公鏈對比
與BTC對比:
a. 比特幣巿值:4.5萬億,波場市值:400億
b. 國外比特幣公鏈發展比較早,支持的人比較多。國產波場公鏈發展時間短一點,雖然這市值比差很多,但是我相信在中國真正了解和理解支持波場的人還很少,憑藉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在未來幾年,只有讓更多的國人支持波場,波場的市值突破萬億,一點問題沒有。
c. 比特幣上的應用比較少,它主要是用於支付和存儲,DAPP發展的比較少限制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國產公鏈波場上的DAPP,DeFi挖礦,以及各種空投福利活動基本上一周1次或者2次,比較吸引新用戶,波場每月新增用戶達幾千萬,一年下來就是幾億波場用戶,這也是看好波場的原因。
與ETH對比:
a. 以太坊市值:2萬億,波場市值:400億
b. 以太坊市值在本輪牛市中還是有很大的泡沫,它的估值應該大概只有幾百億,不會比波場強大,現在以太坊體驗很差,手續費高,扣費失敗,它的升級版本還要幾年時間才能完成。國產公鏈波場每週每天都在進步,系統網絡穩定,在波場上開發Dapp的項目越來越多,項目方也看好波場,紛紛選擇與波場合作。
與EOS對比:
c. 柚子市值:390億,波場巿值:400億
d. 柚子公鏈發展到現在,很多人被坑,柚子上有許多不靠譜的DeFi項目
EOS 的安全性並沒有比以太坊更好。由於以太坊的持續擁堵,有部分 DAPP 團隊將陣地轉移到了 EOS。孫宇晨曾表示以太坊智能合約存在許多漏洞和危險,因此在確定利用智能合約鎖倉 100% 安全之前,波場寧願用簡單的冷錢包進行鎖倉。除了冷錢包,波場推出的白帽賞金計劃也被用來鞏固網絡安全性。在 PoS 算法之上,波場提出了 TPoS 算法。這種模式使得波場的傳輸速度與其他公鏈相比更勝一籌。波場主網上線了 TVM 虛擬機,兼容以太坊虛擬機環境,後續又兼容了 EOS 虛擬機。波場多方位打開 TRON DAPP 的入口,DAppRadar、DAppReview、SiderStore 以及 Cobo 錢包和麥子錢包都支持接入 TRON DAPP。波場稱將通過 TRON 加速器,遊戲支持者計劃等策略對 DAPP 生態進行建設。
18. XLM(Stellar)
1) 簡介
Stellar 是一個開放的網絡,允許轉移和存儲資金。當它於 2014 年 7 月發佈時,其目標之一是通過覆蓋世界上沒有銀行賬戶的人來促進金融包容性——但不久之後,它的優先事項轉移到幫助金融公司通過區塊鏈技術相互聯繫。
該網絡的原生代幣 lumens 充當了橋樑,降低了跨境交易資產的成本。所有這些旨在挑戰現有的支付提供商,他們經常為類似的服務收取高額費用。
如果這一切聽起來很熟悉,那麼值得注意的是 Stellar 最初是基於 Ripple Labs 協議的。區塊鍊是硬分叉的結果,代碼隨後被重寫。
2) 產生原因
通過覆蓋世界上沒有銀行賬戶的人來促進金融包容性——但不久之後,它的優先事項轉移到幫助金融公司通過區塊鏈技術相互聯繫
3) 價值
費用是許多人的癥結所在。然而,跨境支付的高成本不僅限於 PayPal 等基於法幣的支付解決方案——眾所周知,由於擁堵,交易費用在比特幣和以太坊區塊鏈上飆升。
Stellar 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筆交易只需 0.00001 XLM。鑑於在撰寫本文時,這種加密貨幣的一個單位僅花費幾美分,這有助於確保用戶保留更多的錢。
很少有區塊鏈項目能夠與大品牌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幾年前,Stellar 和 IBM 聯手推出了 World Wire,該項目允許大型金融機構向 Stellar 網絡提交交易,並使用穩定幣等橋樑資產進行交易。
儘管其他區塊鏈有社區基金,這意味著可以向有助於進一步發展生態系統的項目提供贈款,但 Stellar 允許其用戶投票決定哪些企業應該獲得這種支持。
恆星幣(XML)是恆星網絡支付系統( Stellar)中流通的基礎貨幣。用戶可以通過其轉賬任意一種貨幣,包括美元、人民幣、歐元、日元,或者是比特幣,簡便易行快捷。它依托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可以在2-5秒內連接世界上的180種貨幣,連接銀行、支付系統以及廣大民眾,減少跨境支付帶來的交易費用和stellar時間延遲恆星( Stellar)是一個連接銀行、支付系統和廣大民眾的平台,目的是實現快速、可靠且幾乎無成本的資金轉移。
4) 公鏈對比
與其他公鏈對比:
a. 目前的 Stellar 發展緩慢。發展多年,至今 TVL15 億美金左右,在公鏈排行 40+。速度遠不及剛起步的新興公鏈。
b. Stellar 發展緩慢的原因,生態激勵機制不合理。 Stellar 在創立之初,為了防止 XLM 的流通量減少,設置了通貨膨脹機制。每年通貨膨脹計劃會產生相當於 Stellar 總供應量 1%的代幣。佔 Stellar 總份額 0.05% 以上的賬戶可以獲得增發的 XLM 幣。通脹機制的設立本意是為了激勵,但是從 Coinmetrics 的分析看,由於基金會參與時間早,且大部分 Stellar 的參與者是在 2017 年爆發期加入的,投機用戶為主,生態參與度並不高。這導致增發的 XLM 幣 98% 都流向了 SDF(Stellar 發展基金會),並沒有使 Stellar 項目受益。
c. 持續拓展金融合作方:在 DeFi 項目爆發的大環境下,多幣種,跨鏈轉賬是目前區塊鏈的痛點,而 Stellar 提供了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定義了全球支付的新標準。作為全球跨境支付的解決方案,Stellar 通過擴展支付公司,國家級銀行、金融機構等方式,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獲得了多方的肯定也有許多強大的合作夥伴。
d. 兼容 EVM: Stellar 合約與 EVM 的不兼容,這意味著開發者並不能很快的將以太坊上的項目部署到 Stellar。 2021 年 2 月份,FlareNetworks 已經宣布將 Stellar Lumens(XLM)與其智能合約平台集成,從而提供與以太坊區塊鏈的兼容性。如果成功落地,Stellar 的拓展性會更強。
19. ICP(DFINITY)
1) 簡介
互聯網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網絡速度運行且容量無限的區塊鏈。它還代表了與比特幣和以太坊一起的第三大區塊鏈創新——一種區塊鏈計算機,可以擴展智能合約計算和數據,以網絡速度運行它們,有效地處理和存儲數據,並為開發人員提供強大的軟件框架。通過使這成為可能,互聯網計算機實現了軟件的完全重新構想——提供了一種革命性的新方式來構建代幣化的互聯網服務、泛行業平台、去中心化金融系統,甚至是傳統的企業系統和網站。該項目由 Dominic Williams 於 2016 年 10 月創立,並引起了加密社區的極大興趣。 DFINITY 從 Andreessen Horowitz、Polychain Capital、SV Angel、Aspect Ventures、Electric Capital、ZeroEx、Scalar Capital 和 Multicoin Capital 等貢獻者以及幾個著名的早期以太坊支持者那裡籌集了 1.21 億美元。
2021 年 5 月 10 日,DFINITY 將互聯網計算機推出了公共領域。這一重大里程碑意味著互聯網現在可以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全球計算機運行——其標誌是所有互聯網計算機的源代碼都發佈到公共領域,以及允許數以萬計的社區成員管理互聯網計算機的 ICP 實用代幣網絡。
2) 產生原因
一種區塊鏈計算機,可以擴展智能合約計算和數據,以網絡速度運行它們,有效地處理和存儲數據,並為開發人員提供強大的軟件框架。通過使這成為可能,互聯網計算機實現了軟件的完全重新構想——提供了一種革命性的新方式來構建代幣化的互聯網服務、泛行業平台、去中心化金融系統,甚至是傳統的企業系統和網站。
3) 價值
互聯網計算機的目的是擴展公共互聯網,因此它也可以是世界的計算平台。今天,互聯網是一個連接每個人和一切的網絡,但係統和服務目前是從私有基礎設施運行的。互聯網計算機背後的科學突破是鏈密鑰技術,它包含了新穎的共識、非交互式分佈式密鑰生成(NI-DKG)、網絡神經系統(NNS)、互聯網身份等數十項先進技術。鏈密鑰技術由一組加密協議組成,這些協議協調構成 Internet 計算機的節點。它是互聯網計算機背後的根本性突破之一,使其擁有單一的公鑰。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因為它允許任何設備,包括智能手錶和手機,驗證來自互聯網電腦的神器真偽。相比之下,這對於傳統區塊鏈來說是不可能的。單一公鑰只是冰山一角:鏈密鑰技術是驅動互聯網計算機並使其運行成為可能的引擎。它允許添加新節點以形成新的子網以無限擴展網絡;用新的節點替換故障或崩潰的節點,而無需停止;即使其中的太多節點發生故障,也要恢復子網;並無縫升級互聯網計算機協議,允許網絡修復錯誤並添加新功能。 DFINITY 研發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非交互式密鑰共享協議。每個舊簽名者只需要向新簽名者廣播一條消息。為了確保安全地完成這項工作,我們使用了來自高級密碼學的許多概念,包括前向保密和非交互式零知識證明的加密。因為它是非交互式的,所以密鑰重新共享協議的運行方式非常適合異步環境,其好處包括密鑰保存。在子網的整個生命週期中,它由一個公鑰知道,Internet 計算機上的其他各方不必跟踪更改的公鑰。
稱為鏈鍵技術的科學突破允許互聯網計算機以網絡速度運行——查詢調用以毫秒為單位執行,更新調用需要 1-2 秒才能完成。更重要的是,在 Genesis,互聯網計算機的塊速率將達到每秒 2.5 個塊 (bps),然後迅速達到行業領先的 10.3 bps,到今年年底達到約 1,000 bps。在互聯網計算機上運行的 Reddit 開放版本的情況下,當用戶瀏覽論壇時,託管內容的自定義視圖將通過執行查詢調用來製定並提供到他們的 Web 瀏覽器中,查詢調用在幾毫秒內運行附近的節點,提供出色的用戶體驗。但是,當用戶希望偶爾發帖或向帖子作者提供令牌提示時,這將涉及更新調用,
4) 公鏈對比
與其他公鏈對比:
a. 共識設計是 DFINITY 的一大亮點,DFINITY 採用了一個由下至上的四層結構,涉及到 PoS、VRF、PSP、BFT。
b. DFINITY 採用多鏈結構,網絡、存儲、共識均以鍊為單位進行分割,配合多鏈共識協議棧,實現可擴展性。網絡需要 2 個區塊和閾值組接力以完成最終一致性,平均確認時間約 7.5 秒。
c. DFINITY 進一步增強了 P2P 網絡的能力,形成了獨有的增強型混合網絡(部分半結構化部分全結構化),在各鏈進行網絡的分割的同時,有效的完成鏈間的信息傳遞。
DFINITY 設有 Blockchain Nervous System(BNS),所有 ICP 的持有者可針對系統升級、凍結作惡賬戶等提案進行投票。申請提案時需要一定的費用,若不願意自行投票,也可將投票權授權給他人。
20. HBAR(Hedera)
1) 簡介
Hedera 是用於去中心化經濟的最常用、可持續的企業級公共網絡,允許個人和企業創建強大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 DApps )。
於 2018 年 8 月通過首次代幣發行 (ICO) 獲得資金,並於一年後於 2019 年 9 月首次推出對其主網的開放訪問。作為 ICO 的一部分,投資者能夠購買該平台的本地實用代幣 (HBAR)以盡可能低的價格。
首先,HBAR 是為 Hedera 服務提供動力的燃料,例如智能合約、文件存儲和常規交易。其次,它用於幫助保護網絡,因為 HBAR 用戶可以質押他們的代幣以幫助維護平台的完整性。
2) 產生原因
成為一個更公平、更高效的系統,消除舊的基於區塊鏈的平檯面臨的一些限制——例如性能緩慢和不穩定。
3)價值
Hedera Hashgraph 使用一種稱為 Hashgraph 共識的新型共識系統來保證其網絡安全。
這使用了一個由多達 39 個高度多元化的組織組成的輪值管理委員會,這些組織跨越多達 11 個不同的行業。這些涉及指導 Hedera 代碼庫、對平台決策進行投票以及操作 Hedera 公共網絡上的初始節點。
Hedera 使用一種新穎的權益證明(PoS) 形式,它允許 HBAR 用戶質押他們的資源以幫助保護網絡。目前,所有 Hedera 節點都由 Hedera 本身或管理委員會成員管理,但未來計劃切換到無許可系統。
總的來說,Hedera 的安全設置確保了它實現了“異步”拜占庭容錯(ABFT)——這意味著它可以保證一組交易的時間和順序,即使某些數據延遲或丟失。
4) 公鏈對比
與其他公鏈對比:
a. 與大多數其他加密貨幣平台不同,Hedera Hashgraph 並非建立在傳統區塊鏈之上。相反,它引入了一種全新的分佈式賬本技術,稱為哈希圖。該技術允許它在幾個關鍵領域改進許多基於區塊鏈的替代方案,包括速度、成本和可擴展性。 Hedera 交易的平均交易費用僅為 0.0001 美元,通常在 5 秒內即可完成。總體而言,Hedera Hashgraph 聲稱它每秒可以處理超過 10,000 筆交易 (TPS),而大多數流行的基於工作量證明 (PoW) 的區塊鏈約為 5-20 筆。
b. 該平台提供幾種主要的網絡服務。這些包括:
一種代幣服務,用戶只需幾行代碼即可在 Hedera 上輕鬆配置和鑄造可替代和不可替代的代幣 ( NFT )。
一種共識服務,它充當任何需要安全、可驗證事件日誌的應用程序或網絡的信任層。
智能合約工具,可讓開發人員構建功能強大且高效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具有刪除證明、受控可變性和基於時間的文件到期等功能的去中心化文件存儲服務。
Last updated